題圖 / 路人女主的養成方法♭
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他就是一個畫漫畫的,懂個【哔~】的《XXXX》!”
近期《一人之下》作者米二在微博、貼吧活躍了不少,甚至還發布了五千餘字長文,探讨粉絲的“愛恨”、作品的“傳播”與“同好讨論交流”等問題,引起不少創作者與粉絲的共鳴。
《一人之下》動畫第三季“入世篇”從定檔到完結,關于服裝、加戲、玩梗、番位、人設等争議不斷,甚至上升至粉絲之間的罵戰。“戰火”愈演愈烈,甚至已經影響到部分粉絲的現實生活,最終驚動原作者出面勸解。
《一人之下》的粉絲怎麼就打起來了?《一人之下》是米二創作的網絡漫畫,第一部同名改編動畫于2016年播出。随着支線劇情推進、伏筆鋪開,作品逐步揭露女主馮寶寶的身世、男主張楚岚爺爺的過往之謎。
這樣的劇情設定及叙事方式,注定《一人之下》是一部群像戲,通過對角色經曆的刻畫,塑造出一個個鮮活又極具魅力的人物。赤子心性如馮寶寶,玲珑通透如張楚岚,還有仙氣十足的張靈玉,随心又無私的王也,執着且清醒的諸葛青,此外徐三、徐四、陳朵、馬洪仙等角色,同樣個性鮮明,令人印象深刻。
正因多樣的角色塑造、豐富的人物關系,《一人之下》中的角色都擁有各自的粉絲。一些角色粉也會因對人物的喜愛,試圖向他人證明“我愛的人/CP天下第一”,從而與其他角色粉産生不合的觀念。
除開角色粉較為在意的人氣之争,部分原作粉與改編動畫粉、動畫官方甚至原作者之間,同樣會産生摩擦。一些原作粉會質疑動畫制作組“為何删改/添加角色的戲份”,也曾抱怨作者米二“為什麼拖更、停更,減少更新量”。個别粉絲還會有人身攻擊、舉報、人肉等過激行為。
表達愛恨是每個人的權利,不論是哪種屬性的粉絲,“為愛發電”的初心基本一緻。本因熱愛而彙聚一處,分享開心與快樂,但從愛到偏激,就在粉絲們的一念之間,因此關于紙片人的戰争也從未停止過。
由來已久的“紙片人保衛戰”“尾田就是一個畫漫畫的,他懂個【哔~】的《海賊王》。”
這句“名言”出自《海賊王》貼吧,一名用戶在與他人争辯角色實力、探讨劇情發展時,對原作者發出質疑。
後來,如果碰到角色在劇情中遭遇“不公對待”,就有人拿出“作者懂什麼作品”的句式進行嘲諷。也有人用這句話來指讀者構想出更好的劇情走向,或反諷強行解讀的行為。這個梗還在後來衍生出“岸本不懂《火影忍者》”、“荒木不懂《JOJO》”,“ONE不懂《一拳超人》”,“鳄魚不懂《鬼滅之刃》”等說法。唯一能夠幸免吐槽的作品,或許隻有富堅義博的《獵人》了。
正所謂“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作品有着不同解讀,對角色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出于對本命角色的喜愛,努力為紙片人争取到更好的待遇,吸引更多同好,幾乎成為每個粉絲的共同目标。在這個過程中,一旦方式不當,讨論中産生的矛盾就容易升級成一場大戰。
女性向手遊《戀與制作人》作為劇情“原作”,曾有粉絲因遊戲運營、新增内容或人氣競争,采用羞辱、P遺照、寫祭文等激烈方式表達不滿。改編同名動畫PV發布時,也有粉絲為動畫PV站位而争吵。若有博主站出來分析梳理事件經過,評論區可能還會變為新的戰場。
“紙片人沒有錯,他最完美”的心理,讓粉絲們對喜愛作品的創作與改編給予厚望,同時“有不滿找官方”成為粉絲之間無需言明的默契。
2017年,《全職高手》的周澤楷成為國内首個因廣告代言登上電視的小說角色。但不少葉修粉絲卻為此感到憤怒,認為“官方吃相難看”,投票人氣、周邊購買力均第一的小說主角葉修,沒能獲得官方應有的待遇。除廣告代言之外,葉修粉絲還會因“官方發布動畫宣傳圖時被放在最末位、動畫正片中葉修的重複畫面多、主角手辦質量差”等感到不平。
《全職高手》大電影于2019年8月正式上映,但口碑不佳。粉絲認為改編電影中的葉修,已經脫離原作設定,小說原作者蝴蝶藍卻發微博表示“希望大家在對這個人物傾注感情的時候可以保持跟葉修一樣精彩的分寸感……如果以書為準,或者說相信我的理解的話,那麼不必為這個小葉修感到難過。”許多粉絲因蝴蝶藍的說法毅然退圈,也有人“想念當初吐槽動畫改編的‘蟲爹’”,有的粉絲失望道“還是作者知道如何紮讀者的心”。
粉絲對待紙片人的感情,往往高于對原作者和動畫制作團隊的喜愛。這一點在日本動畫愛好者群體中也有展現,比如有人會分析《犬夜叉》動畫監督究竟是桔梗粉還是戈薇粉,有人認為《Free!男子遊泳部》動畫官方偏心。粉絲試圖為自己所愛的紙片人,争取官方的最優待遇,若官方存在細節疏漏或劇情走向不如預期,身為買單的消費者,粉絲們會做出相應反饋,戰争也可能一觸即發。
求同存異,理性發聲導緻作品粉絲内部戰争、粉絲對改編動畫及商業運營産生抗拒的根本原因,大概與不同立場的作品解讀,以及興趣圈子讨論環境的變化有關。
過去在多數人的認知中,原作者是解釋作品意義的權威。然而,近代不少學者,對作者的“壟斷解讀”提出了不同意見。
近代學者譚獻在《複堂詞錄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在他看來,讀者值得擁有自己的解讀權。文學家川端康成認為“隻要作者一擱下筆,作品就以自身的生命力走到讀者中間去。作品如何起作用,任由邂逅的讀者去檢驗”,文學評論家羅蘭·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指出“文本誕生後,作者就死去了,不再有解釋權了”。
正好比做語文閱讀理解題時,“作者塑造了怎樣的形象?作者想表達什麼?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等問題能獲得不同答案(雖然作者很有可能隻是随手一寫)。如今,閱讀小說、漫畫的讀者和觀看動畫的觀衆不僅可以解釋角色、分析劇情,還可以脫離作者的呈現,以自我意志進行二次創作,賦予紙片人更加豐富圓滿的人格,為角色投入“真情實感”。
網絡的發展,則成為了促進創作者與受衆雙向交流的“最強助力”。
當漫畫從雜志連載轉向網絡漫畫平台,動畫播出從電視轉向網絡視頻平台之後,受衆表達自我态度顯得更為便捷——不同年齡層、消費理念各異的讀者和觀衆聚集到一起,每個人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随着作品傳播範圍擴大,适應于動畫、真人劇等改編形式特點,以及受衆偏好做出适當的内容取舍,是一條必經之路。因此原作、改編作品和粉絲解讀存在偏差,“衆口難調”就并不奇怪了。
面對這種情況,原作者看在眼裡,自然也會受到一些影響。米二在趕稿之餘發布的長文,并非“站隊”和“聲援”,溫和克制的文字中,也道出了創作者的感慨與無奈。
實際上,創作者、幕後運營團隊以及粉絲都樂于看到不同形式的呈現與解讀,以及精彩觀點的碰撞。但在讨論中倘若不能掌握“碰撞”的度,而是通過攻擊來尋求認同感,往往隻能“氣死對方”而不是“說服對方”。雖然故意引戰甚至上升至辱罵、人身攻擊、網絡暴力、人肉、舉報層面的隻限于個别粉絲,但“混圈”的粉絲都明白,每一個興趣圈子中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往往正是最極端的一小部分人。長此以往,得到将是創作者與粉絲“皆輸”的局面。
當然,不論是原創作品還是改編作品,贊揚和批評的聲音都缺一不可。正如《一人之下》作品中融入的道家思想那樣,陰陽此消彼長,觀念的異同的也需要合理平衡。粉絲正常讨論、追求“求同存異”,或是官方通過作品及運營引導“趨同化異”,才是興趣圈子最為理想化的狀态。
不過對于創作者、幕後團隊及粉絲而言,在“人人皆可發聲、自由解讀”的互聯網時代,想要找到“如何做才能共同維護良好的讨論氛圍”的确切解決方案,各方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