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華大學王國維哲學

清華大學王國維哲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02:23:2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為我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根基

清華大學王國維哲學(李維東包容性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優秀基因)1

高中思政課高二上學期《文化與生活》中,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此處講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或表現有三個方面:一是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二是區域性。三是民族性。同時講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包容性。

這個包容性包括兩個方面:求同存異,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夠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并蓄,就是在文化交往中能夠吸收、借鑒其它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這種包容性是一種偉大的基因,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是偉大的品質。還有一些品質如見賢思齊,吐故納新,除舊布新,善于揚棄。正因為如此,才能稱得上偉大!

為什麼說是偉大?其中一個基本指标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綿不絕、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舉世公認的、不可替代的貢獻。讓我們簡單回眸一下中華文化具有強大包容性的幾個曆史片段:

清華大學王國維哲學(李維東包容性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優秀基因)2

一是“三教合一”。佛教源自于印度,在兩漢時期傳入中國,至隋唐時期與本土的儒家、道家完成三教合一的奇特景觀。這是一次重要的中外文化大融合。

二是“百家争鳴”。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争鳴,諸子峰起,儒墨道法等相互诘難、交流,最終相互借鑒吸收,形成儒家至尊地位。中華文化區域内的各種文化思潮的興起與融合,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三是陸上絲綢之路。漢唐時期,以張骞出使西域,開啟“絲綢之路”,對外文化交流空前繁榮。漢以商貿為主,唐使臣、商貿、文化全面展開,與朝鮮、日度、印度、大食都互有使臣往來通好。漢代商貿具有單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雙向性,不僅傳播文化,而且廣泛吸取各國經濟文化成果,促進唐朝繁榮。漢代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有所突破,唐代形成中華文化圈。

四是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在秦漢時期便已存在,已知有關中外海路溝通的最早史載來自《漢書·地輿志》,其時我國就與南海諸國交流,而有遺址實物出土标明中外溝通或許更早于漢代。在唐朝中期之後,海上絲綢之路替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溝通的主通道。唐代,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作“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這條航線全長1.4萬千米,是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

五是鄭和下西洋。除了政治、經濟方面的交流外,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了解。鄭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六是洋務運動與維新變法。“師夷長技以制夷”,是1842年《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張。這個主張表現出了一種光輝的愛國主義思想,向處于巨大變故中的中國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新課題。這一思想後來成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源頭,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實踐意義上,它是後來洋務運動甚至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運動的先聲。

清華大學王國維哲學(李維東包容性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優秀基因)3

近代的西學東進,西方工業文明、哲學思想、社會科學理論等等與中國傳統文化在激蕩沖突中交融,形成了中國新的獨特文化景觀,并在繼續發展中,為中華民族現代文化重構與新建開辟了新的前景。

在現代史中,中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文化運動,特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蓬勃發展與取得的巨大成就,正在照亮和引領着人類文明向着新的航向前進。

通過以上幾個曆史片段,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胸懷是非常寬廣的,是最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各地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縱觀世界文明曆史,很多民族和區域的文化傳承中有排斥其他文化的基因,或者說是不善于學習和借鑒的。曆史告訴我們,在人類文明曆史長河中,中華文化有着極其鮮明其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包容性,一直閃耀着中華文明的燦爛光輝。

在給學生講課與課下交流中,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能夠深深感到作為中國人是無比自豪的,為我們擁有如此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又具有強大包容性和生命力的中華文化而更加驕傲,以此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并且發奮學習,立志成才,滿腔熱情投入到民族複興偉業的洪流中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化,光耀天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