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人為什麼要上墳

古人為什麼要上墳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6 21:36:26

四月初春,天地間煥發盎然綠意,許多人心中都想起一句傳世名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衆所周知,春分後十五天就是清明節,是備受重視的節日之一。從古至今,清明節流傳着幾樣傳統習俗,如掃墓、踏青、吃青團、放風筝、戴柳等等,而掃墓則是清明節流傳最為廣泛、深入人心的習俗。大多數國人都會在清明節時回鄉祭祖,表達對祖先的愛重。

古人為什麼要上墳(古人雲掃墓不過三代)1

一、清明節的來由

清明節又稱為鬼節、冥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的曆史悠久,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數萬年前。

在廣東英德,就發現了13500年前的墓葬遺迹,也就是說,在舊石器石器,中華子孫就已經衍生了墓葬禮俗觀念。後來,随着朝代變更和曆史發展,清明節漸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習俗也從墓祭風俗,融入了踏青、禁火冷食的民俗文化。

古人為什麼要上墳(古人雲掃墓不過三代)2

二、清明活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地風俗有所差異,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清明節時最基本常見的活動。

清明掃墓又稱作“墓祭”,民間又稱作上墳。主要活動是除草上香、供奉祭拜,表達對祖先的孝道和思念。此時,分散各地的兄弟姐妹、長輩親戚們來到祖先墳前,為先人點香燭、燒紙錢,聊聊過去一年家族的大事小事。因此,清明祭祖不失為一種團聚家族的好方法。

踏春則是清明節的另一個保留活動,古時候一些文學作品,如“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就形容了古人在清明節去昆明池踏春的情境。

此外,各地還發展出了植樹、放風筝、插柳、蕩秋千、蠶花會等特色習俗。

古人為什麼要上墳(古人雲掃墓不過三代)3

三、祭拜風俗

在所有清明節活動中,掃墓祭拜是最受重視的一個、也是最需要注意細枝末節的活動。在民間,口口相傳着一句俗語“掃墓不過三代,上墳不過未時”,做到了這兩點,可以避免祭拜出問題、鬧笑話。

這句話通俗易懂,非常容易解讀,也因此流傳千古。

“掃墓不過三代”是指需要為三代以内的祖先們掃墓,好比如為人子,可以為父親輩、爺爺輩的祖先掃墓,但是絕不能為曾字輩祖先掃墓,這是大不敬。

古人為什麼要上墳(古人雲掃墓不過三代)4

“上墳不過未時”是指掃墓時要趕在未時之前進行,也就是下午13點至15點。

老祖宗傳下來的俗語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仔細解讀,這句話其實是玄學、也是哲學。

四、掃墓不過三代,上墳不過未時

在古時候,人均壽命有限,許多古人都隻見過三代以内的親戚,就連七十歲都可以稱作高壽。因此,古人對于爺爺輩和父親輩的長輩才留有印象,也更有感情,而對于曾字輩的祖先們,則會因少有相處而記憶不深、難以親近。

因此,在清明掃墓時,人們更多地傾向于為親近的長輩掃墓,行事也更細緻、虔誠,而為更高輩分的祖先掃墓時,就難免會多多少少的疏忽、例行公事。久而久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過去,高輩分祖先的墳墓就荒蕪、殘舊、甚至消失了。

古人為什麼要上墳(古人雲掃墓不過三代)5

這也就是“掃墓不過三代”的原因。

但随着科技的發展、醫學的進步,人均壽命已經得到極大的提高。同時,國家也在大力宣揚孝道弘揚、傳統精神複興,相信“掃墓不過三代”這條俗語很快會被新社會習俗取代、消失在曆史中。

而上墳不過未時則與古代的陰陽學說說挂鈎。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廣為傳播的一種哲學,陰陽既是對立、也是統一。白天為陽、夜晚為陰,生為陽、死為陰,而清明節是一個陰陽交彙的節日,陰陽兩隔、如隔天塹,因此祭祖需要非常注意時間節點,以免招惹是非。

古人為什麼要上墳(古人雲掃墓不過三代)6

時間分為二十四小時,古人将一天一分為二,認為時間存在兩個幾點,分别是中午十二點和晚上十二點。

前者是由陽轉陰,後者是由陰轉陽,因此,中午十二點是陽氣最旺盛的節點,十二點過後則陰氣會逐漸加強。

古人敬畏鬼神,如果在下午才掃墓,不僅天色減弱、不利于視物行走,也不利于人身、心理安全。故而,為了避免在掃墓供奉時受到陰氣侵擾,最好在未時之前進行祭拜,此時陽氣最旺盛,也最安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