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圖②、圖③、圖④:分别為含南京長江大橋圖案的收音電唱兩用機、自行車前标牌、茶具、梳妝鏡。圖⑤:馬志方保養揚州玉器廠制作的南京長江大橋橋模。圖⑥:南京長江大橋。 圖①②③④由馬志方提供,圖⑤為周甯攝,圖⑥由影像中國提供。
江心托起擎天柱,金橋飛架過大江。南京南堡公園的南京長江大橋紀念館,收藏了2000餘件展品。除了由南京橋工段提供的潛水服、扳手、錘子等生産工具之外,最吸引人的要數一間“百姓人家”、一個“鏡之屋”、一面收音機牆。
“百姓人家”裡,從床單被面到臉盆水壺,從挂件裝飾到茶杯風扇,都有南京長江大橋的圖案;“鏡之屋”中,大大小小不同材質的鏡子,都刻上了南京長江大橋的印記;大橋牌的收音機裡,當年傳唱的《巍巍鐘山迎朝陽》,讓人回想起大橋通車時的盛況。
這些豐富的藏品,都由馬志方提供。過去的30年中,他收集了南京長江大橋主題藏品1000多件,在全國多個城市展出,向公衆傳播着大橋曆史、大橋精神。
從小和大橋結緣
從事南京長江大橋主題收藏,源于馬志方小時候的經曆。
馬志方在南京長大,童年時每次回河北老家都很不方便。“火車開到下關的江邊上,要一節節拆下來推上輪渡,船開到江北,又要用車頭将車廂一節節拉起來拼在一起,整個過程要2小時。”馬志方回憶,南京長江大橋建造的過程中,許多市民懷着期待的心情去看,通車那天更是人山人海。
這座橋建成通車後,不僅極大地方便了交通出行,更是一下子成了萬衆矚目的焦點、南京城市的名片。小時候家裡來了天南海北的客人,都會讓他當“小導遊”,去參觀南京長江大橋。“富有民族特色的雙曲拱橋、玉蘭花燈,還有祖國風貌浮雕……”直到現在,他還記得自己給客人講解的片段。
南京長江大橋對生活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在學校裡,語文課本描寫大橋,書包鉛筆盒印着大橋;回到家裡,布票、糧票、油票,甚至汽水、糖紙、火柴盒上也都畫着大橋。
當兵入伍後,馬志方來到東北,每次介紹自己來自南京時,對方都會由衷地稱贊:“南京有長江大橋,下次帶我們去看看!”一瞬間,他的心裡滿是自豪感。
“南京長江大橋是那個時代最時髦的符号,風靡全國。”年複一年,這些經曆,逐漸轉換為他内心的大橋情結。
後來,馬志方與收藏結緣,便将目标瞄準有南京長江大橋元素的用品,宣傳畫、收音機、搪瓷杯、床單枕巾以及與大橋相關的鑒定書、出席證、拆遷證等。馬志方說,收藏就是保存曆史,也是抒發情懷和傳遞精神。
來之不易的珍貴藏品
這些藏品從何而來呢?
“先從收集自家的生活用品開始,再去親朋好友家‘東張西望’。”馬志方回憶,同學和朋友家裡的餅幹桶、鉛筆盒、口琴等,都被他盡數搜羅回來。
但這些遠遠不夠,于是馬志方又将目光放到大街小巷。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等紅燈時,他一眼看到旁邊的男子騎了輛印有大橋圖案的自行車。他連追3個紅綠燈,看清楚了這是已停産的“大橋牌”自行車,便以回贈一輛名牌自行車的條件,請求對方将車轉讓給他。男子婉拒,解釋這是父母留下的傳家寶,不能轉讓。
過了好幾年,一直心心念念的馬志方在本地尋得兩輛“大橋牌”自行車,這才彌補了當年的遺憾。
更多的藏品還要在收藏市場上細細淘、慢慢找。馬志方像着了魔一樣,隻要去外地,他就去市場上尋寶,基本上每次都有收獲。
一次,他到福建出差,一位朋友告訴他,在某家市場上看到用石頭做成的大橋模型。“這還真稀奇。”馬志方曾見過用貝殼、麥稈、螺钿做成的橋模,石頭做的還第一次聽說。
到了現場一看他震驚了,這哪是用石頭做的,精緻美觀的大橋是用和田白玉、碧玉、翡翠、瑪瑙等十幾種名貴玉石制成。模型的底座用花梨木、黃楊木,厚重又寬大,構成穩固的支撐。細節也設計精巧:大橋上一輛綠皮火車正在駛過,天空中禮花綻放,長江上小火輪開動,甚至大橋公園旁邊的肉聯加工廠都看得清清楚楚。後來他才知道,這是揚州玉器廠于上世紀60年代末生産,極具藝術和曆史價值。
馬志方看呆了,詢問賣價。對方說,這是自己從國外帶回來的,并不出售。回到南京後,馬志方茶不思飯不想,夢中都是那個橋模。第三次來到福建,他終于打動了賣主,對方終于報價了。
然而,這件橋模比較昂貴,他忍痛割愛轉讓了其他藏品回籠資金,才将它買下來。回程時,他購買了各種包裝袋、包裝盒,将它層層仔細包好,還坐了一回寬敞的商務座,一路上緊緊抱好回了家。
“這是所有藏品中,我最喜歡也是最得來不易的。”馬志方說。
分享是最大的樂趣
2018年9月15日,“大橋記憶——南京長江大橋主題藝術作品及史料巡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開幕。該展覽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在三個月時間裡,為南京長江大橋送上一份特殊的生日賀禮。
“這幾年,大橋又成了明星。”馬志方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展覽受到了極大歡迎,不少市民看後又帶着孩子們重新看了一次。
南京長江大橋自2016年10月28日全封閉維修,2018年12月29日以全新面貌恢複通車。為了保留人們對于大橋的記憶,南京大學城市建築與規劃學院的魯安東教授發起了“南京長江大橋記憶計劃”,江蘇省美術館的展覽是這個計劃的第一站。
踏進二樓展館,眼前的場景一下子将參觀者拉回了大橋經曆的各個時代和當時的生活場景。小到糧票、橡皮、糖紙,大到宣傳畫、月曆、課本,都帶有大橋的标志,這些都是向馬志方借展的藏品。
2019年,“大橋記憶”在泰州、重慶、武漢等長江沿線城市巡展,所到之處都有很多參觀者向馬志方表達感謝,或者想要捐贈一些老物件。最令他難忘的是,武漢的展覽研讨會上,一位專家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很多老人的記憶中,到長江大橋去留影是像節日一樣的大事,很多老人一輩子就隻有一張照片——那就是與長江大橋的合影。當時還有很多人以建橋、大橋取名。”
這也是馬志方的收藏理念:與公衆分享。這些年,他曾通過合辦小型紅色教育展、為小朋友們授課、網絡直播,向大家講述大橋的故事。
今年蘇滬通大橋建成通車以後,蘇州有關部門規劃建設一個大橋展覽館,并為跨越50年風雨、在長江上遙相呼應的兩座“争氣橋”策劃對比展。眼下,馬志方又投入到了新一輪的忙碌中。
“我的心願是辦一個成體系的南京長江大橋博物館,我将拿出全部藏品集中展示。”他說,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近大橋、了解大橋、熱愛大橋。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5日 06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