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體 錄 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 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人稱:聖人之學,載道之學,君子治天下之學也。接下來,翰章說每期更新一章,和大家一起學習。
八佾篇·10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①,吾不欲觀之矣。”
【注釋】
①禘(dì):一種極為隆重的祭禮,隻有天子才能舉行。灌:祭禮開始時,向代表受祭者獻酒的儀式。
【翻譯】
孔子說:“舉行碲祭的儀式,從完成第一次獻酒以宕,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解讀】
舉辦典禮要注重實質
在古時,祭祀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并且祭禮有很多種,如天地、祖先、各行業的祖師等,都要定時進行祭拜,其目的是為了培養人們知恩報恩的精神,告誡人們不能忘記養育了我們的天地和祖先,以及創造了文化和技能的先師等。由于祭祀屬于精神層面的修養,因此對于心态的培養特别重視,隻有誠心誠意才能不斷提高。在本章中,魯公正是失去了這份誠心誠意的莊重,所以孔子才不願冉看下去了。
祭祀重在意誠,可是,魯國國君在剛開始舉行碲禮時,多少還有些敬意。可是,等到獻完酒以後,君臣就都懈怠下來了,雖然儀式尚在,但都成了虛文,内心沒有一點兒恭敬虔誠的意思,隻要稍有德行之人都是看不過去的。在孔子看來,當時魯國内的社會文化嚴重衰敗,幾乎所有人都無視禮樂制度的存在。在舉行祭祀典禮的時候,僭禮行為時有發生,并且君臣在祭祖之時缺少應有的恭敬之心,隻是走走過場而已,這讓孔子很失望。
祭祀之禮,現在已經淡化許多,但仍有大量遺存。比如,為逝者舉辦隆重葬禮,在先人的忌日上墳,在清明或中元節為先人上墳化紙,這些活動,都是深藏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因子。在舉辦這些儀式時,不是講究場面多大,花費多高,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實感,要有深深的哀思、真摯的懷念。如果離開這種情懷,隻注重形式,便失去意義而毫無價值。從國家政府層面上說,像國家領導人去世時的追掉會、偉人的忌日紀念活動,還有清明時節政府組織的烈士陵園祭掃活動,同樣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這價值必須由真情實感來體現。如果是虛應故事,就會變成自欺欺人的花架子。這樣的活動,多源于古代的祭祀之禮,所以應該理解這些儀式的真正精髓所在,把具有永恒價值的文化繼承下來并加以發揚。
除此之外,國家、政府和民間,也會舉辦不少慶典,這些慶典本質上都是中國禮儀文化的繼承,也有存在的價值和舉辦的必要。但要把這些慶典辦得有意義,有價值,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的精神本質所在,理解這些活動的真義所在,懷着敬誠之心,加以誠摯紀念。如果隻注重其夕蔔在形式,而忘記這些活動的本質,無異于買椟還珠,舍本逐末。遺憾的是,現在的有些活動外表看隆重而熱烈,實際上卻沒有幾個人投人真感情。這已經喪失了最為寶貴的傳統禮儀精神,應當警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