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泰重組成功幾率有多大?6月全國汽車銷售數據出爐,車市繼續下滑雖說上半年全國乘用車銷售1010萬輛,同比增長5%,但6月當月銷量為151萬輛,環比下降了6%,同比繼續下滑,下降了3%,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衆泰重組成功幾率有多大?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6月全國汽車銷售數據出爐,車市繼續下滑。雖說上半年全國乘用車銷售1010萬輛,同比增長5%,但6月當月銷量為151萬輛,環比下降了6%,同比繼續下滑,下降了3%。
車市下滑,市場的可能走向之一是馬太效應将更顯著,強者将恒強,弱者将更弱。消費者購買意願傾向于強勢品牌和産品,小品牌和新來者對市場的寒意感受更加深刻。市場蛋糕增量有限的情況下,小品牌和新來者要想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就必須正面向強勢品牌挑戰,虎口奪食以自飨。
在此背景下,小品牌和新來者如何謀取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中國汽車行業有沒有可能出現新的黑馬?
提到黑馬,不得不說近兩年快速崛起的北汽銀翔。北汽銀翔最開始切入汽車行業,走的也是很多民營企業的傳統老路,即做廉價低端的産品,借助重慶微車産業優勢搞微面。在微面不斷萎縮、産品快速升級的情況下,北汽銀翔的微面做得說不上成功。去年,北汽銀翔推出了幻速S2、S3兩款SUV。其中,幻速S3正巧趕上中國小型SUV快速增長的市場機遇,又奪得其中7座SUV的頭籌,銷量迅猛增長,月銷很快上萬台,坐穩中國品牌SUV銷量前十。不過,北汽銀翔也面臨着發展中的隐憂,整體銷量過于依賴S3,而S3所處的有限的市場區間過于低端,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且類似競品日益增加,競争壓力大。再向上,幻速将直接面臨比亞迪S6、江淮瑞風S5等一線中國品牌的直接競争,幻速SUV新品S5、S6能否繼續演繹S2、S3的傳奇成疑。
除了北汽銀翔,另外一個引人關注的是衆泰汽車。衆泰母公司本來是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後來收購江南汽車進入整車行業。不過,衆泰真正起家并不是依靠江南奧拓這款微型轎車,而是和大部分中國品牌類似,依靠山寨。最先讓國人記住衆泰的,是其山寨豐田特銳的衆泰2008。現在,衆泰一年的銷售規模也能達到十多、二十萬輛的規模。但與北汽銀翔一樣,衆泰也偏科嚴重,主力産品T600這款SUV占其銷量近60%的比例。與北汽銀翔不同的是,衆泰對大牌的“借鑒、模仿”近乎偏執。SUV從2008到T600,到前段時間很火的“衆泰保時捷Macan”T700,轎車從Z200、Z300到Z500,衆泰的思路都是“抄抄更便捷”。這種“傍名車大款”的模式,短期内固然能有效提升知名度、獲得市場占有,長期來看,且不說很難形成自己真正的品牌競争力,就從市場而言,這種“山寨”産品也将面臨國人汽車消費的升級的挑戰。
同為民營中國品牌,北汽銀翔和衆泰汽車這兩匹黑馬的崛起,都是靠SUV和低價這兩個“法門”,以及出衆的低端市場營銷能力。不同的是,前者是開辟并站穩藍海市場,後者是靠“傍大款”。兩者發展的隐憂也大同小異。而且,他們也不能脫離汽車産業發展的傳統軌迹,必定要走上靠拼技術、産品、品牌、服務、體系的“正途”。
除此之外,現在方興未艾的新能源汽車、互聯網 等概念,仿佛也給一些新來者提供了另外的路徑。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新來者能真正拿出令人信服的業績。
全球最火紅的特斯拉去年銷量僅為3.5萬輛,今年計劃賣到5.5萬輛,這種銷量規模與其大規模的前期以及持續的投入相比過于單薄,現在主要依靠給投資者畫的大餅支撐其發展,盈利依然遙遙無期。中國市場上,除了以山東為代表的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低速電動車企業之外,僅靠新能源汽車盈利的也基本沒有。近期蓮花汽車退出傳統汽車市場,聲稱要從新能源重新開始,也并不能讓人看好。因為新能源汽車也是汽車,汽車造不好,新能源汽車就能玩轉?總體來看,新能源汽車還未能成勢,提早布局是必須,目前卻難以真正“以此為生”。小品牌和新來者搞新能源汽車,沒有持續、巨量的資金支持,很難能等到新能源汽車市場開花結果那一天。
此外,以互聯網 為噱頭進入汽車行業的,目前基本上都是“幹打雷、不下雨”,沒有幹貨出場。品牌、技術、市場、體系等等汽車行業的一點基礎都沒有,從“0”開始,沒有“1”,再怎麼折騰,還是歸零。對于樂視、華為、小米、百度、騰訊等一衆有意進軍汽車行業的互聯網企業,如果真心要幹汽車,更務實的作法是“新新結合、小小聯手”,而不是去找那些江湖地位相對穩固、體量巨大的一線車企合作。
樂視與北汽、華為與比亞迪等的合作中,雙方的地位注定不會是對等的。大品牌車企需要的隻是互聯網企業的互聯網接口,利用互聯網企業給他們開發提升傳統汽車智能化的“軟體”,更多是側重車載娛樂系統等無關痛癢的汽車功能層面,造成大品牌随時可以踢開互聯網企業。相反,與諸如上述衆泰汽車這種有一定傳統汽車市場、技術和品牌競争力,相對較小的品牌合作,從打造相對競品在動力驅動、傳動、安全等全方位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汽車産品開始,在實踐中成長,在競争中壯大,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對衆泰這類企業來說,向上之路上,面對大品牌、大廠家的競争,自身品牌、技術、體系等各方面都成色不足,車市下滑,為其提供的提升空間和時間都很有限,更加急切地需要新的血液注入,快速形成新的市場競争力内核。而互聯網企業的切入,有利于其塑造與衆不同的汽車智能化這個“殺手锏”。此時,互聯網企業加入其中,會得到與大品牌、大廠家合作完全不同的合作待遇和機會。一起扛過槍、一起站過崗,攜手一起長大的合作夥伴才是最可靠的。即使以後分道揚镳,互聯網企業經曆過與小品牌一起成長的過程,深度參與汽車從設計、制造、物流、銷售、售後的整個流程,一起開發和獲得包括動力、傳動、驅動、安全等傳統汽車機械系統的相關數據,搞清楚汽車的玩法,未來獨立發展也才能有前述所說的那個“1”。
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互聯網企業想“真正”搞汽車的前提下,如果隻是玩玩概念,就不必考慮太多、太長遠,盡情玩兒、玩高興就好。同時,也需要衆泰汽車這些小品牌認清在當前形勢下,僅僅依靠自身一步一步向上、向前,時間和空間都可能不足。
總之,車市下滑,馬太效應增強,藍海在變紅,SUV太單一,小品牌們最終要直面大品牌的搏殺。新能源有點遠,互聯網 要務實,互聯網的新來者隻有和小汽車品牌合作才有機會獲得真正玩轉汽車行業的那個“1”。小品牌和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攜手發展,是雙方最為明智的選擇。
車界無垠,有道可循。微小視角,管中窺道。
歡迎訂閱車界微視的今日頭條自媒體。
搜索關注微信公衆号“車界微視”,
為您推送有格調的汽車行業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