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白做官有哪些詩句

李白做官有哪些詩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5 06:25:28

文/馬睿

《行路難三首》其一

金鐏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靜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三

【備注】

在其他版本中,①又作“馐”,②又作“滿山”,③又作“碧”。

【今譯】

金杯中所盛的清酒,一鬥要價十千。玉盤中的美味佳肴,價值萬錢。但我卻放下酒杯和筷子,一口也吃不下;拔劍環顧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我想東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我要北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閑暇之際,我像姜子牙一樣垂釣于溪上,忽然又像伊尹一樣,夢見自己乘船經過太陽。仕途之路呵,多麼艱難,多麼艱難!歧路這麼多,我究竟該向哪兒去呢?但我始終堅信:總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萬裡浪,直濟滄海。

李白做官有哪些詩句(李白當過哪些官)1

潘絜茲先生繪李太白像(馬睿 臨摹)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躊躇滿志的李白,滿懷着對朝廷的希望,來到京城長安,期望憑借滿腹經綸,謀到一官半職。

殘酷的現實卻給了李白狠狠的打擊。當初離開安陸時,李白曾誇下海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彈長劍乎?”,完完全全是一副志在必得、手到擒來的口氣。沒想到,長安城并不是那麼好混的,到頭來隻落得個“秋坐金張館……苦雨思白日”。

在這種情況下,李白寫下了這首《行路難》。

在求官路上初遭挫折的李白不禁歎道:“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感歎之餘,他并未氣餒,依舊對未來充滿了無比的自信,認為還有機會實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夢想。

李白從青年時代就胸懷“濟蒼生、安社稷”,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遠大抱負和政治志向。為實現理想,他屢次投身仕途。那麼,他一生中到底擔任過哪些官職?這些官職又是幹什麼的?結局又如何呢?

史料記載:“李白,字太白。少為當縣小吏,後于此山讀書,于喬松滴翠之坪,有十載。”這段碑文中所說的“少為當縣小吏”,就是指李白青年時曾在劍南道綿州府昌隆縣縣衙當過小吏。

唐代,“州”這一級行政機構,根據地理位置、戶口人數、物産多寡、經濟貧富等不同情況,分為府、輔、雄、望、緊、上、中、下8個等級;“縣”這一級行政機構則分為赤、次赤、畿、次畿、望、緊、上、中、中下、下10級。不同等級的行政機構,配設的公務人員職位和數量不同。

綿州府,屬于“州”中的第六級“上州”;昌隆縣,屬于“縣”中第六級“緊縣”。從全國範圍來看,昌隆縣的級别不算高。因此,隻能配設縣令1人(正七品上)、縣丞1人(從八品下)、縣主簿1人(從九品上)、縣尉1人(從九品下),另外還有縣錄事1人、司戶佐3人、司法佐3人、典獄8人、問事4人、白直8人、市令1人、倉督1人,皆無品級。

縣令(明府,相當于縣長)、縣丞(贊府,相當于副縣長)、縣主簿(翼府,相當于縣政府秘書長)和縣尉(少府,相當于縣公安局長)都屬于流内官,俗稱官;縣錄事、佐史、裡正、典獄、問事、白直、市令、倉督和伍佰屬于流外官,統稱胥吏,李白擔任的正是胥吏。

相對于其他胥吏,縣錄事的工作主要是協助縣主簿進行“受事發辰,檢勾稽失”,屬于文職崗位,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和公文寫作基礎,目不識丁的大老粗是絕對無法勝任的。因此,“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的李白,很可能擔任的是縣錄事。

在任縣錄事期間,李白因先後作詩譏諷縣令妻子和縣令,引起縣令不滿。李白心中惶恐,辭職隐居大匡山,讀書習劍10年之久。

李白第一次從政,就這樣失敗了。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42歲的李白在東魯(今山東)接到唐玄宗宣他入京的诏書,興奮之餘,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千古名句。

這次入京,唐玄宗給的是什麼官職呢?對此,李白曾自稱“前翰林供奉”,這個翰林供奉又是個什麼差事呢?

唐朝建立不久,皇家就專門從社會上招聘了一批精通文學、辭章、經學、醫學、占蔔、煉丹、僧道、書法、繪畫、棋類等技藝的人才,讓他們居住在宮中(到玄宗時則常駐翰林院),随時等待皇帝召見。他們屬于禦用的差遣侍從之臣,主要陪皇帝消遣娛樂及文章應和,是無品階的差事(職),史稱翰林待诏。

在這一大批形形色色的翰林待诏中,特别受唐玄宗重視的是詞學之士。為與翰林院裡的其他待诏(如醫待诏、棋待诏、畫待诏)相區别,唐玄宗在開元十年(722年)專門把文詞待诏從其他翰林待诏中擢拔出來,“入居翰林,供奉别旨”,故稱翰林供奉。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又把翰林供奉改稱為翰林學士。

嚴格來講,李白擔任的翰林供奉隻是一個無品階的差遣之職,還不屬于官。“翰林供奉……無品秩,故常假以它官。有官則有品,官有遷轉,而供職如故也。”也就是說,除僧、道外,凡是擔任翰林供奉的人,均兼有其他官銜。朝廷根據其所兼任的官職确定品階和俸祿,如白居易兼任“京兆府戶曹參軍、左拾遺”,唐玄度兼任“梁王府司馬”,恰恰李白沒有兼任何官銜,甚是奇怪。

後來,李白得罪了高力士、楊貴妃等,同時還受到張垍(玄宗女婿)等翰林院一些同僚的構陷,再加之玄宗擔心李白會洩露宮廷機密等諸多原因,漸漸疏遠了他。李白在宮裡待不下去,隻好上表辭職,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人在黑暗中才能看清現實,學會放棄也是一種大智慧,李白第二次從政以失敗告終。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往巴蜀,途中,任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為“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采訪等使,江陵郡大都督”。為壯大聲勢,李璘派下屬韋子春帶上厚禮,前後3次到廬山,聘請隐居在此的李白出任幕僚。

滿懷報國之心的李白接受征辟,在宣州谒見了李璘,被辟為都督府從事。要知道都督府從事是何官職,必須先弄清楚都督府是什麼機構。

都督府是唐朝在重要地區設置的一種地方軍事機構。主要負責“掌督諸州兵馬、甲械、城隍、鎮戍、糧廪,總判府事”,同時還兼理民政,駐地所在的州被稱為都督府。截至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全國一共設立了40個都督府,又分為大、中、下3級,李璘所在的江陵郡是5個大都督府之一。

在唐朝,朝廷委任某位将領出任某使(如都督、行軍大總管、節度使、安撫使、招讨使、讨擊使或按察使等)時,通常會由其自己去開府,也就是去組織一個領導班子,不需要經過中書省、門下省的委任和吏部铨選,隻是在程序上向中央報告即可。戰事結束後,又自行解散。這就是使府的由來,也叫幕府。

除主帥和副使外,行軍司馬、判官、掌書記、推官、巡官、衙推、要籍、随軍等僚佐,都由主帥自行辟署,史稱從事。

在這些從事中,掌書記職責比較單一,專掌“書奏表啟”,往往也會挂一個殿中侍禦史或侍禦史的虛銜。掌書記的任職要求較高,多數由通過明經科、進士科考試,有的甚至還通過難度更大的書判拔萃科或博學宏詞科考試的人擔任。在唐代,白居易、高适、岑參、劉禹錫、柳公權、杜牧、楊炎、李逢吉、裴度等都擔任過掌書記。也有少數沒有科舉功名,但因為學術造詣或人品傑出,聲名遠播,也會被辟為掌書記,如馬炫、孔戡和柳恭等。

李白雖沒參加過科舉考試,卻因醉草答蕃書、高力士脫靴、飲中八仙、仙宗十友、竹溪六逸等事迹而聲名遠播,在全國文化界有很大影響。再加之他曾在唐玄宗身邊擔任過翰林供奉,因此,李白擔任的都督府從事,很可能是掌書記一職。

李璘于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甲辰)引師東下,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入尋陽(今江西九江)。因此,李白入幕應在至德二年正月。李璘兵敗是在至德二年二月二十日(戊戌)。由此推算,李白在幕府中前後加起來才一個多月。通過《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禦》這首詩,也從側面印證李白的任職是掌書記。

縣錄事是吏,翰林供奉是職,掌書記雖說品階不高,但總算是官,這是李白一生中獲得的唯一官職,也是最高官職。隻可惜,李璘的軍隊被唐肅宗李亨視為叛逆,很快派兵加以剿滅,李璘死于亂軍中,李白也因附逆之罪,被投入尋陽監獄。

這是李白第三次從政,也是最為慘痛的一次失敗。

李白入獄後不久,宰相崔渙奉旨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抓住機會,獻詩給崔渙求救。同時,夫人宗氏也為他四處奔走,啼泣求援。

這時,李白的運氣來了。朝廷派禦史中丞宋若思率兵前往河南對抗叛軍,恰好路過尋陽。宋若思的父親宋之悌生前是李白的故交,宋若思當時還兼着江南西道采訪處置使和宣城太守兩個職務,權力很大。

因此,宋若思出面給尋陽方面打招呼,再經過一番“推覆清雪”,不僅将李白從牢裡救了出來,還聘他為幕府參謀。宋若思是以文職身份率軍隊赴前線,他的幕府不同于一般地方官的幕府,而帶有軍事性質。因此,李白的職務應該是參謀軍事或參軍事,簡稱參軍。

在唐代,州府或都督府内的參軍分為司功參軍、司戶參軍、功曹參軍、戶曹參軍、司田參軍和錄事參軍5類,職責各不相同。據《唐六典》記載,司功參軍主要有“考課、假使、選舉、祭祀、祯祥、道佛、學校、表疏、書啟、醫藥、陳設”11項職能,《新唐書》還增補了“禮樂、祿事、蔔筮和喪葬”4項職能。

李白在宋若思幕府中,先後寫下《為宋中丞自薦表》《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為宋中丞祭九江文》《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等詩文。可見,李白當時幹的主要是表疏、書啟、祭祀等工作。因此,宋若思給李白的官職很可能是司功參軍。

江南西道采訪使駐洪州府(今江西南昌),屬于上都督府。因此,其府内司功參軍的品階應是從七品下。

任幕府參謀期間,李白的心情十分惬意,很快振作起來,甚至滿懷信心地期望唐肅宗能拜他為“一京官,獻可替否,以光朝列”,從而達到“四海豪俊,引領知歸”的目的。但事與願違,唐肅宗不僅沒委以重任,反而算起了他的舊賬,判處他“流放夜郎”(今貴州正安)。這完全出乎李白的意料,使他重新跌入仕途低谷。

這是李白第四次從政,依然以失敗而告終。

兩年後(762年),李白病逝于安徽當塗。一心要“濟蒼生,安社稷”的李白,始終未能如願,真是應了那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另外,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不久,李亨下旨召吳王李祗到行在(皇帝的臨時駐地)任職。李祗從廬江郡出發,一路奔波。不料中途因病耽誤了一段時間,受到李亨的批評。這時,李白替李祗起草了《為吳王謝責赴行在遲滞表》。

再加之李白曾寫過《寄上吳王三首》,明确表示“願入蘭台宮”。據詹瑛考證,這3首詩作于天寶七年(748年)。因此,李白必定在李祗的幕府中也任過職,但具體何職,史料沒有記載。從李白的公文特長來看,很可能與武則天時的雍王府參軍韋承慶相似,主要負責“府中文翰”。

李白還為宣城太守趙悅寫過《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可能還在宣城幹過文秘工作。

李白逝世後不久,唐肅宗李亨也駕崩了,唐代宗李豫即位。按慣例,新帝登基後通常要下诏求賢,唐代宗也不例外。因為李白名氣大,朝廷不知道他已去世,所以封了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

在唐代,拾遺和補阙是兩種職責相同的官職。官階雖不高(拾遺是從八品上,補阙是從七品上),但都屬于皇帝身邊的谏诤之官和近侍之臣(供奉官)。而且,二者都是京官,分别隸屬于中書省和門下省。在中書省的稱為右拾遺和右補阙,在門下省的稱為左拾遺和左補阙。

拾遺和補阙的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任職條件比較苛刻,不僅需要文字功底紮實,還要對國家忠心耿耿。唐代許多名人如陳子昂、王維、張九齡、杜甫、白居易、李邕、令狐楚、柳公權、陸龜蒙等,都以當過拾遺為榮。元稹晚年回憶,當時(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堂上任九卿、宰相者,幾乎一半都是他年輕時在谏院的同事。由此可見,補阙、拾遺品級雖小,但潛力大,前途非常光明。

一個人喜歡做什麼(興趣)、能做什麼(能力)、應該做什麼(責任)和做了什麼(成果),往往和他所從事的職業有緊密聯系。對滿腹經綸的李白來說,他喜歡從政(興趣)、擅長寫文章(能力)、對國家有強烈的責任心(責任心)、留下不少優秀的詩文(成果),左拾遺這個職務的确是非常合适他的美差,隻可恨來得太晚了。

終其一生,李白都未能當上大官。老天讓中國曆史上少了一個普通官僚,多了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簡介】

馬睿,字為愚,四川江油人。四川省第六屆勞動模範、中國李白研究會會員、綿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