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逐漸所形成的。由于成語極精粹,極生動,極形象,因此為人們所長期沿用,約定俗成,至今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定型詞組和短句。
成語言簡意赅,在句子中相當于一個詞,但它們發揮的作用,卻比一個詞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寫文章時适當運用一些成語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例如:
語言極簡潔,極精辟,但卻有很強的表現力。況鐘将中軍的用語“少見”巧妙地接過來加上兩字“多怪”,正好就形成一成語,冷峭地反射過去,既厲害得體又耐人尋味:中軍的一語在指責這樣的知府“少見”,況鐘接過話頭,迅速地把中軍說成是“少見者”,把重點轉移到指責這個“少見者”多怪上去!真是畫龍點睛,令人拍案叫絕。
然而,如果成語運用不恰當非但不能達到言簡意赅的目的,而且會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例如:
這裡且不說其它詞語運用不當,僅三個詞語就有二個出了錯。“如火如荼”隻表示熱烈,并不表示炎熱,況且“初升的太陽”本不怎麼炎熱,看來這個“如火如荼”用在這兒是不妥當的。此外,“金碧輝煌”是一般形容建築物裝飾華麗,光彩耀眼的樣子,将“金碧輝煌”用來修飾“外衣”就僅指陽光了,陽光怎麼能說“金碧輝煌”呢?這位同學所寫的這段話看起來“冠冕堂皇”很有文采,但仔細分析,卻經不起推敲。三個成語用錯了二個,加上其它詞語運用不當,可謂“破綻百出”了。這樣看來,成語運用并不是簡單的事。
為了提高成語運用效率,以下方面是要注意的。
首先要準确地理解成語的含義,這是正确運用成語的關鍵。
每個成語都有它特定的含義,有些成語的含義可以從字面上理解。如興高采烈,異口同聲等,但我們現在所運用的成語絕大部分來源于古代寓言,曆史故事,古典詩文,像這類成語,如不了解它的淵源出處,就無法理解和掌握。
比如:
“黔驢技窮”,隻有讀過柳宗元的《黔之驢》這篇寓言,才會理解其含義是有限的一點兒本領已經使完了。
“毛遂自薦”,你隻有查看了有關曆史書籍,才會明白原來“毛遂”是人名,“自薦”是自告奮勇,自我推薦的意思。
諸如此類的成語很多,隻有了解了這些成語的本yi,寫文章時才能準确無誤地駕馭它。
有一位同學的習作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位同學因為不知“滿城風雨”和“嘔心瀝血”的本義和比喻義,光從字面上理解,錯将“滿城風雨”理解為到處遭到破壞;将“嘔心瀝血”錯用作“心痛吐血”了。其實,“滿城風雨”出自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用來形容秋天的景物,後比喻消息一經傳出,就到處轟動起來,議論紛紛。“嘔心瀝血”出自唐·李商隐《李長吉小傳》,用以比喻費盡心思。
有不少成語如“坐井觀天、鳳毛麟角、口蜜腹劍”等,我們都用它們的比喻義,而“豁然開朗、舉棋不定、流水不腐”等我們就用它們的引申義,引申義和比喻義一樣,也是擴大成語含義的一種方法。
随着社會的進步,成語的詞義古今變化非常大,不少成語由褒變貶,所以我們在使用這些成語時需要注意,否則就會會鬧出笑話。
(明天接着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