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工匠精神解讀榫卯奧秘

工匠精神解讀榫卯奧秘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4 16:23:47

工匠精神解讀榫卯奧秘?凸為榫,凹為卯,舊時的木器加工,決不用鐵釘,木料全靠榫卯連接木匠雕刻出精細榫卯,用力一拍,榫穿進卯,嚴絲合縫,渾然天成,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年都牢牢地接在一起,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工匠精神解讀榫卯奧秘?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工匠精神解讀榫卯奧秘(榫卯之間匠心傳)1

工匠精神解讀榫卯奧秘

凸為榫,凹為卯,舊時的木器加工,決不用鐵釘,木料全靠榫卯連接。木匠雕刻出精細榫卯,用力一拍,榫穿進卯,嚴絲合縫,渾然天成,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年都牢牢地接在一起。

舊時木匠執着于打磨手藝,制作愈加精巧的榫卯,為木器賦予靈魂。随着時代變遷,氣釘槍、電鋸、切割機和各類木膠等工具出現,簡化了木器制作的流程也提高了效率,制作榫卯的木匠越來越少。然而,在海口秀英區的一處小院内,木匠賴贻權仍持守匠心,精心鑽研。

自年輕時一頭紮進了木工的世界,他便再也不舍脫身。技藝在手中精煉、純熟,他研究起榫卯結構,複原明式家具的華美精巧,在反複鑽研中為木家具尋找靈魂。

從鄉村木匠到榫卯匠人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賴贻權出生在江西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在他成長的時代,學門手藝是多數男子獨立謀生的必然選擇。

在面臨抉擇時,賴贻權選了木匠行。“舊時工廠稀少,也不時興塑料、布藝家具,家家戶戶的日常用具,大到床、櫃,小到瓢、盆,都得找木匠制作。”他說,當初木匠行是很體面的手藝活,在360行當中是非常重要的行當 ,也是頭一大行。

1983年,賴贻權到廣東韶關跟着木匠師傅學手藝。在枯燥的學徒生涯中,從畫線、打眼到刨木闆,他都得經過一次次反複練習,也由此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

學成出師後,賴贻權回到老家當起鄉村木匠。“哪家要修補或制作木器,知會一聲,就拎起工具包,上門制作。”靠着手藝生活,雖無溫飽之虞,卻不能令他滿足。“制作民用家具,幹的都是些粗淺的活計,沒什麼挑戰性,時間一長便膩味了。”

1997年,為了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賴贻權揮别家鄉,來到廣東中山的一家明清家具廠工作,與明式家具結下不解之緣。初入工廠,他放棄了以往積累的經驗,和其他學徒一樣,從最基礎的看圖紙開始學起,按着圖紙上的線條一橫一豎精心打磨。“典雅精緻的明式家具,與制作樸素粗糙的民間家用木器有着天壤之别,其更為注重運用榫卯結構和造型設計,讓人感受到木家具的線條張弛間自有美感。”他說。

也正是在這座工廠裡,賴贻權完成了從鄉村木匠到榫卯匠人的華麗轉身。在工廠裡,他熟悉了各式各樣的榫頭,從直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到開口榫、閉口榫、半閉口榫,還有貫通榫與不貫通榫……哪種的榫頭該裝在什麼部位,什麼樣的榫卯組合呈現怎樣的效果,他在每日的比較和思考中,漸漸摸出了些門道。

“我愈發領悟,一件明式家具的靈魂在于榫與卯的結合。” 賴贻權說,明式家具的用料極其儉省,周身無一膠粘、釘制痕迹,卻堅實牢固,且座椅、靠背和扶手等各部分相互呼應,不僅實用,還具有觀賞價值,透露着一股空靈的禅意,這歸功于匠人巧妙地将榫卯結構融入家具制作中,構建出簡約明快、張弛有度的美感。

如今再回頭看去,若缺一分拼搏闖勁,賴贻權便會安居小山村,與明式家具擦肩而過;若少一點執着韌性,他便無法讓手藝在不斷的打磨中成熟,從而制作出精密、細緻的榫卯結構。

榫卯間找尋木家具靈魂

對于明式家具和榫卯結構的進一步探索,發生在2003年。那一年,賴贻權在同鄉的介紹下,來到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家“海黃”明式家具廠工作。

“‘海黃’即為海南黃花梨,是制作明式家具最為上等、金貴的材料,也是許多匠人夢寐以求的木料。” 賴贻權至今仍記得第一次見到“海黃”時受到的震撼:“海黃木”的顔色從淺黃到紫赤皆有,色彩美豔,紋理變幻萬千,甚至有獨特的鬼臉紋樣,體現着天然的審美情趣。最誘人的是,連刨下的木屑都有怡人香氣。

“海黃木”的金貴身份,為家具制作增添了極大難度。賴贻權介紹,“海黃一木難求”已經成了黃花梨古家具制作者和收藏愛好者們共同的困境。不僅因為“海黃”稀少的數量,更因其木料特性限制了家具的設計與制作。

由于特殊的生長環境和成長特性,“海黃”不僅成材緩慢,而且樹形并不粗大,市面上流通的木料,直徑大多隻有十餘厘米,鮮少有直徑超過30厘米的“大料”,而且長度也不甚理想,長度超過兩米的都不多見。

賴贻權感歎:“‘海黃木’的諸多特性,使每一件‘海黃木’家具都是成了孤品。這要求木匠必須‘木如金’,在用其制作家具時,根據木料‘訂制’加工手法,且制作時一氣呵成,容不得半點差錯和失誤。”

每拿到一塊“海黃木”,賴贻權首先要細細地“讀”木料:根據木材的密度、硬度、紋理和彈性等自然性狀,決定在加工時或砍或鋸,或刨或鑿來打造木料形态。與此同時,得根據各部分木料的功能不同,考慮将榫頭設置成何種結構,或明榫或暗榫、或整體榫或插入榫,無論哪種榫頭,必須對應一個卯眼,就像天對地,陰對陽一般默契。此外,在制作時還得考慮木料的熱脹冷縮原則,以防因天氣變化,木材伸縮引起家具松動或走形。

“‘讀’木料并思考木材與榫卯關系的過程,也是為木家具尋找靈魂的過程。”賴贻權說,隻要在制作中符合木料特性,小到抽屜,大到桌椅,榫與卯一旦接上,便可承受千斤拉力。每一步工序都要求盡善盡美,熟練,如賴贻權做一把明式官帽椅都要耗費個把月時間。

現在,技藝越發純熟的賴贻權已經離開工廠,獨立設立工作室,開啟了家具“訂制”生涯。他将家安置在工作室樓上,每每有了得意作品,便将其從樓下搬上樓慢慢觀賞。

在二樓客廳,幾把剛完工的明式椅子一字排開,賴贻權惬意地坐在其中一把圈椅上,“S”型的椅背緊緊地貼合背脊,扶手順勢而下形成舒适的弧度。他介紹:“在榫卯結構之外,明式家具還因極富人體工學的造型設計而受人追捧。”

卯榫的失落與傳承之路

賴贻權總自嘲“老古闆”:在追求便捷與效率的今天,仍然死守着榫卯結構不放。“隻是我再不堅持,願意傳承這門技藝的人恐怕會越來越少。”

玩笑的語氣下掩飾不了幾分失落。如今的木匠能有幾個人會造精細的榫卯結構?有幾個人願意花個把月細細制作一件家具?在追求短期效益忽視産品靈魂的當今,人們制作家具時也慣用木膠粘,用氣釘槍釘,在一片機器轟鳴聲裡迅速完工,快則快矣,但卻少了幾分古典家具的典雅隽永。

“榫卯結構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種智慧、一種精神,需要後人去珍惜和傳承。”賴贻權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目前,他依然潛心研究明式家具和各類榫卯結構的制作工藝,并不斷繪制圖紙進行記錄,渴望在這個時代寫出一個關于技藝傳承的隽永故事。(記者鄧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