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偷着樂》裡最後的天津老城廂)
從1987年在電影《業餘警察》中飾演何大壯開始,馮鞏涉足電影圈,開始塑造熱心腸、膽小、小聰明、本事不大但是愛管閑事的小人物形象,至今已主演十六七部電影,四部電視劇。身為土生土長的天津人,馮鞏拍出了“天津三部曲”,《沒事兒偷着樂》《别拿自己不當幹部》《生活有點甜》,他在這三部影視劇中說天津話,講天津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留下了與天津有關的三個時代的傳奇影像。
(《沒事偷着樂》)
1997年拍《沒事兒偷着樂》,馮鞏把北京作家劉恒的小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搬到天津老城裡,改編成一個地地道道的天津故事。這一年馮鞏40歲,這是他最有天津味的一部作品。
馮鞏是天津人,天津人怎麼說話?怎麼為人處事?他太熟悉了。于是早在編寫劇本時,他就跟楊亞洲導演一起,把電影中的語言、結構、情節、細節,整個按天津味兒從頭到尾梳理了一遍。
《沒事兒偷着樂》一開頭,鏡頭俯瞰天津老城廂,滿眼灰瓦綠樹,胡同密密匝匝綜合交錯,早晨的日常生活一幕幕展現——刷牙漱口,吃早點,上廁所,鄰裡之間打招呼問候,局促的室内空間裡一家七八口人閃轉騰挪,馮鞏和鄰居雲芳兩人騎着自行車上班邊騎邊聊天……
(《沒事偷着樂》)
馮鞏扮演的張大民是暖瓶廠工人、家中五兄妹的大哥,性格幽默善良,為人大度,正是馮鞏擅長塑造的普通小人物,也是80年代天津普通市民中最常見的一種男人,最終呈現出“沒事偷着樂”的天津性格。就像馮鞏在影片結尾說的那句話:“好好活着,你就能碰到好多幸福,沒事偷着樂吧。”
《沒事兒偷着樂》還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天津話對白,比如:“您又練刀七啦?”“介肆刀嘛,介肆斧砸!”;“說你是變戲法的,你不會變魚缸;說你是濟公吧,你身上還沒那麼髒;說你是佐羅,你手裡妹有槍!”;“世界上最好的,就是這飯,飯裡最好的,就是這面,面裡最好的,就是裡邊這蒜,蒜再好,也不如你好看。雲芳,你就算了吧!”
拍《沒事偷着樂》時,馮鞏覺得在具體拍攝中還是沒把自己的感覺完全解讀出來。電影是劇本的藝術,是導演的藝術,作為演員,更多的隻能服從。所以他希望能有機會自己當導演,想怎麼拍就怎麼拍。
(《沒事偷着樂》)
2006年,馮鞏來天津拍《别拿自己不當幹部》,這是他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是2004年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是一個發生在紡織車間的故事,馮鞏認為這個題材非他莫屬,因為他年輕時在紡織行業工作了許多年,電影圈兒裡沒有人比他更熟悉紡織工人了。
《别拿自己不當幹部》改編自長春作家齊鐵民的小說《豆包也是幹糧》。原著故事發生在東北,主人公制線車間工段長王喜在别人眼裡官職小得可憐,隻是個兵頭将尾的小角色,可他心裡“幹部”二字充滿神聖感,他處處以幹部标準要求自己,幹實事,為群衆排憂解難。雖然他的感覺有點兒錯位,處事有點兒令人可笑,但卻仍然不失為正派、善良、有責任心、有擔當的工廠好幹部典範。
馮鞏仍把這個故事“嫁接”到天津,影片中所有人物,包括小孩都操着一口天津方言。馮鞏是在天津長大的孩子,到了天津就等于到了自己的“地盤”,說天津話、按天津人的脾氣辦事兒,他得心應手,能拍出濃重的天津味兒。而天津味兒、天津話本身就有幽默感,即使是天大的困難,用天津話說出來也顯得并不絕望甚至有幾分調侃自嘲。
(《别拿自己不當幹部》)
2014年,馮鞏再度與楊亞洲聯手,拍了一部電視劇《生活有點甜》。這部劇仍是根據《豆包也是幹糧》改編,講述國營光華紡織廠細砂車間副工長唐喜,雖然管着二百多号人,但卻隻是一個算不上幹部的“幹部”,因為正規幹部序列裡沒有這個編制,可他始終以幹部的标準嚴格要求自己。
有點遺憾的是,《生活有點甜》大多數演員不說天津話,隻有馮鞏偶爾說幾句天津話,不過台詞的語言風格有天津的語言習慣。
電視劇播出做宣傳時,當年馮鞏在天津紡織機械廠工作時的師傅拿出馮鞏做學徒工時送他的禮物,一個鐵制點心盒。馮鞏說,當年自己特别願意為師傅們做點事,他還幫師傅們修過房子。馮鞏一直想找機會報答當年紡織系統的老同事、老領導,拍了《别拿自己不當幹部》覺得還不夠,所以又拍了講述紡織工人故事的《生活有點甜》。
《沒事偷着樂》演的是天津胡同裡尋常百姓家的生活;《别拿自己不當幹部》《生活有點甜》講的是作為北方老工業基地的天津的工廠故事,表現天津紡織工人的日常狀态。馮鞏說過,他将來至少還要再拍一部和天津有關的電影,專門反映天津的民俗文化。這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文:何玉新)
(《生活有點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