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解析?7.2.[原文]子曰:“默而識之①,學而不厭②,誨人不倦③,何有于我哉④”,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論語學而解析?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7.2.[原文]
子曰:“默而識之①,學而不厭②,誨人不倦③,何有于我哉④!”
[原文通釋]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它,學習着不知滿足,開導别人不倦怠,對于我算什麼呢!”
[注釋]
①默而識之:默默地記住它。識,音zhì,牢記,記住。而,順承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這裡相當于“地”。之,代詞,指所見所聞所學之知識。
②學而不厭:學習着不知滿足。而,順承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這裡相當于“着”。厭,滿足。
③誨人不倦:開導别人不倦怠。誨,教誨,開導。
④何有于我哉:對于我算什麼呢。何有,即“有何”的倒裝。
[解讀與點評]
本章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治學态度:對自己是默默地記,不停地學;對别人是耐心開導,循循善誘。“何有于我哉”是孔子對此的态度——做這些本來不算什麼難事。的确,孔子既是一個孜孜不倦的學者,又是一個勤勤懇懇的教者。據《孟子·公孫醜上》記載:“昔者子貢問于孔子:‘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成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出自本章。
7.3.[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①,聞義不能徙②,不善不能改③,是吾憂也④。”
[原文通釋]
孔子說:“不修養品德,不做學問,聽到正确的主張不去實踐,缺點錯誤不能改正,這些是我憂慮的。”
[注釋]
①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即“不修德,不講學”,不修養品德,不做學問。這兩個短語都是賓語前置短語。之,助詞,分别幫助“德”“學”前置到動詞“修”和“講”的前面。
②聞義不能徙:聽到正确的主張不去實踐。徙,音xǐ,遷移,引申為“實踐”。
③不善不能改:缺點錯誤不能改正。
④是吾憂也:這些是我憂慮的。是,這,這些。“是吾憂也”本身是一個判斷句。
[解讀與點評]
孔子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就怕自己不修養品德,不做學問,不踐行義,不改正缺點錯誤,他為這些方面做不到而“憂”。孔子認為道德修養、讀書學習、踐行義與知錯即改幾者之間有内在聯系,因為修養道德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踐行義并及時改正自己的“不善”。 從本章看,孔子是嚴于律己的典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