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制作的工藝及技術刨析:
饅頭制作工藝過程:
文|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
一:饅頭面團調制技術
饅頭面團調制又稱為“攪面”、“和面”、“混合面團”、“調粉”、“攪拌”等。
其主要作用為兩個方面:
①各種幹濕、強弱原輔料混合攪拌均勻并發生相互作用,即若沙子水泥、與水的混合;面團混合是蛋白質與澱粉以及水三者介質的混合骨架。
②面粉吸水,麥膠與麥谷蛋白、以及直鍊與支鍊澱粉的結合;生成面筋并形成網絡結構,進而得到伸展,最終形成一定性狀的面團;便于面團的韌性、彈性、可塑性、延生性、延展性得到很好的工藝塑性。
詳情筆者原創《面粉中的澱粉與蛋白質在各種水溫度下的變化》。
蛋白質的變性:
蛋白質的吸水性則根澱粉相反,常溫下,不會發生變性(指熱變性),吸水率高,水溫在30度時,蛋白質能結合150%左右的水溫,經揉搓,便成柔軟而有彈性的膠體組織-俗稱面筋;但水溫升至50-70度以上時,蛋白質就開始熱性變,逐漸凝固,筋力下降,彈性合延伸性減退,吸水率降低,隻有粘度稍有增加。即溫度越高,蛋白質變性越大,筋力和親水性更加衰退。
也就是說在面團饧面階段、蛋白質喜歡10-40℃溫度的條件,它就開心;若60-100℃溫度,它就不開心。
澱粉冷暖知多少:
面粉的澱粉,在常溫條件下,其性質基本不變,吸水率低,水溫在30度時,澱粉隻能結合30%左右水分,顆粒也不膨脹,仍能保持硬粒狀态;水溫在50度左右時,吸水和膨脹率還很低,粘度變動也不大,但水溫達53度以上時,澱粉的性質就發生明顯的變化,即澱粉溶于水而膨脹糊化,水溫越高,糊化程度越高,吸水量也就越大,且澱粉顆粒膨脹至原體積的幾倍。即澱粉溶于水中,産生粘性,水溫越高,粘性也越大。
澱粉30度時能結合30%水,60度時,膨脹率與糊化程度及吸水率發生階梯式躍變;溫度高澱粉分子顆粒膨脹原體積的多倍 且澱粉溶于水中,産生粘度 粘性越大,(遇熱膠粘,遇冷膠凝)。
澱粉的性格:
30℃吸水率30%
40℃吸水率40%
50℃吸水率50%
53-60℃ 吸水率增加自身吸水率的二三倍(澱粉分子裂變)。
和面當根據實際情況,保證足夠的強度和時間,達到最佳面團阈值狀态。
二:面團發酵工藝
面團發酵有持有氣體、形成網絡組織、增殖酵母、蠕動面團、産生風味、增加營養的作用。
傳統的饅頭制作工藝非常重視面團發酵,要求将面團完全發起。因此,現今許多個體饅頭生産企業仍采用老面發酵工藝。然而,過度的發酵可能使面團産酸過多,由于工藝條件的難以控制,新興的饅頭企業往往采用快速發酵或面團不發酵的生産工藝。但是,不發酵與不醒面而導緻成本增加、外觀較差,且饅頭失去了傳統的風味和口感,實踐證明,戰鬥力競争力較差。
三:第二次調粉
面團發酵後應适當加入面粉和剩餘輔助原料再進行認真的和面;對于需要風味的衍生可以後期勾兌部分加好堿面的天然老面,如此、風味麥香更加濃郁。
經過發酵,面團中的酵母需要的營養和氧氣消耗将盡,對于後邊的醒發十分不利,因此應适當添加營養并攪入新鮮空氣,對于麥香濃度與酒香濃度具有重要意義。
對酵母生長不利的添加物,譬如鹽、油、糖等,在第二次和面時加入會降低對發酵的影響。
加入pH調節試劑,避免面團過酸而對産品的影響。
調節面團的松弛狀态和粘性,有利于成型操作以保證産品的形狀。
四:面團揉制
和面後成型前,一般必須經過面團揉制揉圓工序,以保證饅頭的組織結構與細密度和外觀。手工成型時必須用揉壓機或手工揉面。饅頭機成型時,喂料鬥内的螺旋擠壓和搓輥的扭搓已較好地完成了面團揉制,故不需要另設揉面工序。
揉面能使面團中的氣體排除,結構細密、組織細密,從而使産品表面光滑,色澤潔白,還能夠避免饅頭表面産生氣泡。
揉面應達到面團表面光滑,内部細膩為止。
預醒面、在20°溫度下自然醒發15-20min;所發酵饅頭會更加飽滿持氣強度增減;以及顔值與飽滿度明顯增大。
五:成型與整形(造型)
面團揉制完成後,為使饅頭産品保持外觀挺立飽滿,避免在醒發和蒸制過程可能使饅頭坯扁塌,将切好的或搓好的饅頭坯适當整形是非常必要的。圓饅頭定量分割與搓團成型,方饅頭搓條刀切成型。家庭饅頭手工成型,即用手将馍坯揉搓成一定形狀并盡可能使表面光滑;饅頭生産線中,一般在饅頭機後邊安排一台饅頭整形機,即“搓馍機”用于饅頭坯的搓高和搓光。
六:饅頭的終端發酵醒發
醒發又稱為最後發酵,是饅頭生産必需的重要工序。醒發過程中發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使饅頭達到一定的體積、外觀和内部組織結構。
醒發應掌握溫、濕度和時間:在較高的溫度(35-40℃)醒發有利于快速發起,減少饅頭坯變形。但溫度不能超過42℃,以防酵母高溫失活。
濕度控制應掌握在坯表面柔軟而不粘手為好;一般相對濕度75%-85%;醒發時間為30-80min.(酌情而定)。
七:饅頭的成熟蒸制
饅頭可以在蒸櫃、蒸車、蒸箱、竹蒸、蒸鍋、蒸籠中蒸制。
常規100°,30-40min;帶有氣壓的蒸器則要匹配合理的氣壓與時間;蒸制過程容器内保持微壓狀态和氣體的循環,以确保蒸制的溫度。保持容器密閉,還要保證有氣體的适量排出以及蒸汽不斷進入蒸屜。通入的蒸汽壓力不宜太高,防止露水直接濺于坯表面而造成局部燙死。
饅頭制作工藝
饅頭是我國特有的面制發酵食品,在我國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過去,饅頭制作多以家庭、作坊為主,生産發展很慢。近年來,随着主食品加工社會化的需要,饅頭生産在機械化、冷凍冷藏、速凍保鮮、保藏等方面已取得一定進步。
1:原料
① 面粉:采用中筋粉;低筋面粉與中高筋面粉勾兌原則。
②發酵種子: 主要為面種、老面、引子、面肥、酒釀、天然酵母、野生酵母、即發幹酵母或鮮酵母。
③食用堿: 即純堿或蘇打。
④小分子團水 :GB2760-2014.
⑤糖: 用于制作甜饅頭,加糖量約2%~8%。
⑥乳化劑:硬脂酰乳酸鈉。
⑦酶制劑:@澱粉酶。
⑧油脂:
⑨饅頭改良劑與添加劑:GB2760-2014.
⑩鹽或其他原料。
(2)工藝流程與基本配方 饅頭生産有面種發酵法、純老面發酵、天然酵母發酵、野生酵母發酵、酒釀發酵法和酵母發酵法,前者最具代表性,其工藝流程如下:
原料→和面→發酵→中和→成型→醒發→汽蒸→冷卻→成品
面團基本配方如下:
面粉: 100%
老面 :5-20%
堿 面:0.5-2%
鹽: 1%
小分子團水 42%-48%
(3)技術要點
①混合和面: 取70%左右的面粉、大部分水和預先用少量溫水調成糊狀的面種,在單軸S型或曲拐式和面機中攪拌5~10分鐘,至面團不粘手、有彈性、表面光滑時投入發酵缸,面團溫度要求30℃。
②第一次發酵 :發酵缸上蓋以濕布,在室溫26~28℃,相對濕度75%左右的發酵室内發酵約3小時,至面團體積增長1倍、内部蜂窩組織均勻、有明顯酸味時完畢。
③第二次發酵:将已發酵的面團投入和面機,逐漸加入溶解的堿水,以中和發酵後産生的酸度。然後加入剩餘的幹面粉和水,攪拌10~15分鐘至面團成熟。加堿量憑經驗掌握,加堿合适,面團有堿香、口感好。加堿不足,産品有酸味。加堿過量,産品發黃、表面開裂、堿味重。
酒釀或純酵母發酵法的和面與發酵,可采用與面包或燒餅生産相同的直接法或中和法,由于面團産酸少,需要加匹配的堿中和。
④成型造型: 多采用雙輥螺旋成型機完成面團的定量分割和搓圓,然後裝人蒸屜(籠)内去醒發。
⑤醒發醒面: 溫度36℃,相對濕度78%左右,醒發時間30-60min即可;若采取自然醒發,冬天約60min,夏天約30-40min。
⑥成熟汽蒸: 傳統方法是鍋蒸,要求"開水上屜(籠)"即100°;爐火旺,蒸30-35分鐘即熟。工廠化生産用鍋爐蒸汽,時間25分鐘。
⑦充分冷卻: 吹風冷卻15分鐘或40mi後,饅頭中心溫度為28°采用熱包裝,包裝二次細菌交叉污染。
饅頭品質瓶頸常見問題分析
常見且重要的饅頭質量問題有:風味欠佳、口感差、饅頭萎縮、表面不平整、色澤不好等。
饅頭風味
饅頭的風味應該具有純正的麥香和發酵香味,香味足,滋味甜,無不良風味。常出現的問題有:香味不足,後味不甜,有不良風味(酸、堿、澀、馊等異味)。添加劑使用不當、污染有味成分、面粉變質、發酵不好、pH值不合适以及産品腐敗變質等都有可能導緻風味問題。應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解決。
饅頭内部結構及口感問題
饅頭的口感也是決定質量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優質的饅頭應為柔軟而有筋力,彈性好且不發粘,内部有層次呈均勻的微孔結構。常見的饅頭組織結構問題有:發粘無彈性、過硬不虛 、底過硬 、過虛而筋力彈性差、層次差或無層次 、内部空洞不夠細膩等 。
影響饅頭組織性的因素主要有:加水量、和面程度、面團發酵、揉面操作、醒發程度等,通過調節工藝參數,可以使饅頭的口感明顯改觀。
饅頭萎縮
饅頭萎縮是指饅頭汽蒸或複蒸時萎縮變黑,象燙面、死面饅頭,饅頭保溫存放時也偶有發生。百姓對該現象無法解釋且很奇怪,稱之為“鬼捏”,認為不吉利。該現象出現使饅頭廠次品增多,而且因消費者複蒸時出現,嚴重地影響企業的信譽,特别是春節家庭大量存放涼饅頭,複蒸時“鬼捏”對消費者心理影響最大。
産生萎縮的根本原因是面筋骨架的支撐力不足所緻。當有足夠的内部壓力和組織強度時,饅頭能夠保持較大的膨脹度,冷卻和降壓時,當回縮力大于支撐力時必然萎縮。
防止饅頭萎縮應從原料入手,并在工藝上下工夫。和面和揉面都要使面團達到最佳狀态,調節面團pH到合适的範圍,醒發程度适度,保證蒸制的工藝條件等是解決饅頭萎縮的關鍵。
饅頭表面不光滑
優質的饅頭應為表面光滑,無裂口、無裂紋、無氣泡、無明顯凹陷和凸疤。表面光滑與否對于商品饅頭的銷售影響很大。
常見的饅頭表面問題有:裂紋、裂口、起泡等。
饅頭裂紋多因為醒發濕度太低所緻。可調節醒發濕度加以解決。
裂口可能是因為面團水分過低、面團pH過高、揉面不足且布面過多,坯醒發不足等因素所緻。
起泡主要是因為面團pH過低、揉面布面過多、醒發時濕度過大、醒發過度、蒸時氣壓過高等原因造成的。
饅頭色澤不好
優質饅頭表皮應為乳白色,顔色一緻、半透明且有光澤、無黃斑、無暗點。内部也應為純白色,組織結構細膩,色澤均一。
常見的色澤問題有:饅頭色澤發暗不白、發黃、有暗斑等。
原料質量和添加劑效果是影響饅頭色澤的關鍵性因素,然而工藝操作也非常重要。和面和揉面不足以及面團過酸都有可能導緻色澤發暗。堿性大、沾染有色物質、黴變等都有可能使饅頭發黃。有暗斑主要是面團加水少,醒發過度所緻,當然,饅頭萎縮也會出現暗斑。
有的饅頭加工點遇到過這種情況:饅頭剛加工出來時很好,但冷卻後或者再加熱會出現收縮現象,也有的在一屜饅頭裡,會出現個别的饅頭個頭小或收縮現象,這是什麼原因呢?
要分析這種情況,就要理解饅頭加工的原理。饅頭加工是利用面粉中的酶和添加酵母,利用外界的水分、溫度條件,在面團中産生氣體,利用面粉中面筋的彈性和延展性,形成一個個氣泡,然後加熱定形,固定住饅頭的形狀。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饅頭如果出屜完好,說明起發能力沒有問題,在冷卻後收縮說明面筋骨架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