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怎麼形成融合的?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發現了若幹組細石器埋藏點,并命名為沂沭細石器文化,據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頭這一關鍵環節的發現,使沂沭的舊石 器文化與北辛文化之間找到了聯結點,并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譜系連接起來,組成了魯南地區的中國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這一山東的史前文化,就是山東的土著居民東夷人創造的,土生土長的東夷文化,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齊魯文化怎麼形成融合的?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沂河、沭河流域發現了若幹組細石器埋藏點,并命名為沂沭細石器文化,據考古研究,可能就是北辛文化的源頭。這一關鍵環節的發現,使沂沭的舊石 器文化與北辛文化之間找到了聯結點,并與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譜系連接起來,組成了魯南地區的中國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而這一山東的史前文化,就是山東的土著居民東夷人創造的,土生土長的東夷文化。
其中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的大汶口遺址命名的,分布範圍廣泛,距今約6000年;龍山文化首先發現于章丘龍山鎮,分布範圍與大汶口文化大體一緻,距今約3900~4400年前。這兩種文化大汶口、龍山的發展時期被認為是東夷文化的鼎盛時期。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齊,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魯,以拱衛周室。分封齊、魯,标志着東夷文化向齊文化演變,宗周文化則在魯國完整地保存下來。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後,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簡其禮促成了東夷文化向齊文化的轉變。與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魯地後,變其俗,革其禮,推行重農抑商的周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使齊國和魯國的人文經濟趨于不同的發展方向:齊國的社會風尚帶有明顯的工商業氛圍,崇功利,輕倫理,文化風氣開放,注重實用;魯文化更多地表現出農業社會的文化特征,文化風氣保守,因循周禮,不思變通。
戰國時期,以稷下黃老道家、孟子二度遊學于齊為契機,齊文化與魯文化開始融合。孟子在齊國居住時間長達十幾年,他的學術思想受到了稷下道家的熏陶。荀子在齊、魯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荀子兼顧齊學,因而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學思想,同時又通過學術交流,把他的儒學思想在齊國文士階層傳播開來。在諸如此類的背景下,齊文化和魯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構築了山東人的齊魯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