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從父母口中得知端午節除了包粽子外,還有賽龍舟的習俗,按照父母的解釋似乎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包粽子很好理解,是想喂飽了魚兒,不讓其破壞屈原的屍體,但這個龍舟,怎麼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在慶祝些什麼,和哀悼的主題氛圍明顯不搭啊!
小時候人微言輕的我,隻好将滿心的疑惑埋到心底,直到長大了一些,才在尋找“二月二,龍擡頭”的起源時,隐約看到賽龍舟由來的影子。
“二月二,龍擡頭”這句話想必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其中的“龍”指的便是東方的蒼龍七宿(注釋1),其中的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恰好在農曆二月二左右從東方升起,從星相上看就宛若擡起龍頭,所以才有了“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
按照這個邏輯,當農曆五月初五左右,完整的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恰好暗合了《易經》中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此時的蒼龍七宿處在大吉的位置,龍德顯揚。人們為了呼應這吉祥的寓意,便在江河之上,以賽龍舟的慶祝。
不過這個說法有些官方,因為賽龍舟能成為後世,乃至如今全國性的假日活動,單單一個蒼龍七宿是很難達到這個效果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二月二‘龍擡頭”的星宿變化意義,要大于至少也不亞于“飛龍在天”,但關于二月二的紀念活動可不多,影響也要小的多。
帶着這個問題,我又找來關于賽龍舟起源的幾個傳說,其中一種說法是說為了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本為楚國人,因楚王迫害而家破人亡,唯獨他一人逃出生天,後來他憑借過人的才幹,輔佐吳王大破楚國,而後又幾乎滅了越國。但君臣相疑,被夫差刺死。
在自刎前,伍子胥對手下人說:“我死後,将我的眼睛挖出懸挂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随後便拔劍自刎而死。兩年後,越國攻打吳國。八月十八那天,潮水洶湧,江面上鼓樂大作。百姓仿佛看到伍子胥身披戰袍,立在潮頭,身邊還站着四員大将,眼看着吳國兵敗覆滅。一炷香後,随着潮水消失。
老百姓都說這是天帝憐伍子胥竭盡忠心卻冤死,便封他為錢塘江濤神。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伍子胥,便在端午這一天,挑選精壯的男子,劃着龍舟,敲鑼打鼓迎接濤神。傳說,劃到第一的龍舟便能接到濤神,那一方百姓這一年便能太平無事。從此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便在這一帶流傳下來。
關于賽龍舟的另一個起源傳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們對比賽龍舟的幾個傳說由來。會發現起源地都集中長江中下遊,包括剛剛提到的吳越之地,以及屈原所投的汨羅江,也是通過洞庭湖與長江水系相連。這片地區水系發達,相比較北方出行靠車馬,這裡主要依靠舟船。《淮南子·齊俗訓》便有這樣的記載:
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
而參與過或看過賽龍舟的朋友們都知道,劃龍舟是一項對組織性和紀律性要求極高的運動,标準的龍舟額定42人,其中36人劃槳,其餘6人負責擊鼓敲鑼和指揮掌梢(控制龍舟平衡)。俗語有:
鼓是令,梢是命。
如此配合嚴密,指揮有序,不僅在古代,即使在現代也是極少見的,估計也隻能在軍訓中看到了。最為關鍵是賽龍舟是需要提前做很多訓練的!沒有個把月,都會有翻船的危險。所以關于賽龍舟之所以會在吳越,以及江南等地開展并傳承下來,船夫猜測很可能,在最初是作為民間預備役士兵訓練,被當時的吳越政權暗中鼓勵的民間行為。
當然這隻是假設和猜想,或許最開始的初衷早已經埋藏進了曆史的塵埃當中,隻留給後人傳承的文化。
注釋1:所謂蒼龍七宿,源自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對黃道星象的分割,與西方所劃分的十二星座不同,中國古代先民将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組,産生“ 四象 ”: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在東方的7個星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