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真的發源于朱元璋起義?
Q1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民間傳說源于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您認為這一說法可靠嗎?
這個說法流傳很久了,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解讀。中國的月餅實際上很早就出現了,有記載說,在隋朝末年,反隋的唐朝部隊有一次打仗時,将領看軍隊人員衆多,為解決軍糧問題,就做了一些月餅發給大家,據說這時月餅就出現了。另外,也有到了唐玄宗時才有月餅的說法。
但是,月餅應該是在宋朝時真正出現的,宋朝在《東京夢華錄》、《老學庵筆記》中都有關于月餅的記載。明朝則明确記載,大家都要分享月餅,家家戶戶可以互相送禮,取一個團圓之意。(編者注:明《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
說到月餅和朱元璋起義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傳統的說法,叫“八月十五殺鞑子”,鞑子就是指當時的蒙古貴族統治者,元朝末年,社會很不平等,蒙古貴族和色目人是所謂的高等民族,漢人沒有正常的生活地位和應有的尊嚴,所以他們要起義反抗,月餅就成為這些反元的人之間傳遞信号的工具,據說劉伯溫出主意,把月餅裡藏上字條,約定時間,一起來驅逐蒙古人。但是這個說法也不确切,有人記載,這個傳說不是出自朱元璋,而是出自同為反元将領的張士誠,所以究竟是誰用了月餅的方式傳達“八月十五殺鞑子”,有很多版本。
這種傳說後來經過不斷演化,有了很多發展。大家知道,在清朝掌握政權的兩百多年中,反清複明的運動一直沒有斷,很多人就把這個傳說作為反清複明的連接點。後來國民黨人,包括早期的同盟會,也提出了反清驅除鞑虜的口号,就是借用了古代的這一傳說來凝聚同志,把這個故事加上了民族主義的色彩。
所以這個故事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解讀,我們再用現在的眼光,客觀地看待它時,就會有自己新的認識。
明朝人如何過中秋:
賞月拜月 飲酒品蟹
Q2
2
中秋節祭月賞月的傳統曆史悠久,您是專攻明史的大家,明朝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哪些習俗曆經六百餘年,流傳到了今天?
明朝人過中秋節的風俗,其實和現代人差不多。比如,中秋時親朋好友要在一起聚會、賞月,在月下擺酒席,供些時令鮮果和月餅,當然還有拜月的活動。
拜月其實不是特别複雜。民間和宮廷拜月的方式不一樣,民間比較簡單,可以全家人在一起,給月亮磕個頭。傳說中月亮裡不是有玉兔嗎?也可以給兔爺磕個頭。但有的地方,男人要拜太陽,女人才拜月亮,有太陽和太陰之分。有的地方就不分,比如北京地區,男女都可以拜月亮。
另外,秋天是成熟的季節,除了時令瓜果,還有一種東西是離不開的,那就是螃蟹。“秋風起蟹腳癢”,是南方的說法。北方也有吃螃蟹的傳統,說法是“高粱紅蟹黃肥”,高粱一紅,蟹就肥了,正好是吃螃蟹的時候。所以在中秋節要拜月、飲酒、吃螃蟹。螃蟹雖然一年四季都會有,但在秋天是最肥的,它是一種時令食品,講究的就是吃這口鮮,吃這口特别的風味,特别是要伴酒。南方喜歡把老酒、黃酒燙好了喝,也有的地方講究吃醉蟹喝老酒。
北方一般喝白酒。最早的白酒,實際從元朝開始出現,用度數低的葡萄酒再次蒸餾,變成高度酒叫哈喇吉,“出自火州極邊陲之地”,大概是西域釀造的。後來中國傳統的釀酒法,大概是學了這種葡萄酒再蒸餾的方式,提純糧食酒,形成了高度的白酒。
以前中國有句詩:“李白鬥酒詩百篇”,其實寫的不是高度酒。《水浒傳》中用“三碗不過崗”來形容酒很烈,但《水浒傳》是明朝小說,它不是寫在宋朝,宋朝喝的酒度數很低,所以南宋的《鬥漿圖》裡,有的人飲茶,有的人飲酒。烈酒其實是在明朝才有的。(編者注:據考古發掘,現已在四川成都發現了600多年前的明代釀酒作坊遺址。)
中秋節釀酒慶祝豐收
與農業社會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
Q3
明朝時期,不管南方還是北方的百姓過中秋節都流行置酒玩月,這種風俗是怎麼産生的呢?
這應該考慮到中秋節的來曆,因為有中秋節這個特殊時令,才會形成這樣的特殊習俗。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很多人說,是宮廷裡玩月拜月的習俗影響了民間,還有人說,士大夫這些讀書人故弄風雅,把拜月祭月都寫得很雅緻,影響了民間。在我看來,情況完全相反,中秋節應該首先起于民間,而且拜月的習俗可能在很久很久以前,甚至史前就開始了。
因為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秋風一起,各種糧食都要熟了,大家很喜悅,要慶祝豐收,而這時正是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又添了幾分喜氣。慶祝時要吃時令水果、時令食品,當然也要有酒,因為新糧食下來了,可以釀酒了。這些都與農業社會的基本生活習俗相聯系,與自然相聯系,是最根本的習俗的養成。所以,實際上是民間推動了置酒玩月的習俗,文人雅士不過畫龍點睛,把它更加美化、儀式化,起到了升華的作用。
中國曆史上沒有明确禁酒令
飲酒習慣更加節制文明
Q4
明初,朱元璋為了珍惜糧食,下了很嚴厲的禁酒令,但是中國飲酒慶祝節慶的習俗卻一直延續下來,您覺得這是什麼原因導緻的?
朱元璋下禁酒令時,正處在激烈的戰争當中,他的根據地剛剛建立,規模不大,軍隊人員也不多,盡管如此,這些人還是需要吃很多飯,用很多軍糧。這時,如果用軍糧釀酒,就無法維持軍隊給養,所以他就下了禁令,禁止軍中釀酒,但并沒有禁止民間釀酒。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迅速恢複了生産,經濟很快繁榮起來,老百姓也能過上平安的日子,用糧食釀酒是很正常的,因此明朝釀酒的習俗一直延續了下來。
歐洲的神話中有酒神,中國沒有酒神,但我覺得,中國每個飲酒的人似乎都可以成為酒仙,所以不需要酒神。另外,中國也沒有明确面向全國的禁酒令,中國人的飲酒習慣,與很多其它的民族相比,是更加節制、更加文明的。比如說,我們飲酒的時候可以賦詩、行酒令、傳花、猜謎,這些情況是國外沒有的。而且,中國喝酒一定要搭配精緻的菜肴,至少花生米得吃兩盤,當然在秋天飲酒應該有螃蟹,有很多時令水果,月餅也要伴随酒來吃。
所以,中國把飲酒作為一種娛樂,它不僅僅是酒,而是把酒所附加的各種外圍的、高雅的文化氛圍發掘出來了。
Q5
文人們在中秋節飲酒賞月,創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詩詞,比如舉杯邀明月,把酒問青天等等。在這些名作中,您最欣賞哪句跟中秋有關的詩詞,為什麼?
中國古代關于中秋和賞月的名篇中,表達的大多是傷感,基本沒有特别愉悅、放松的情懷。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描寫的景色多漂亮:一輪明月在海上升起,全天下的人都看着這輪明月,一起度過良辰,欣賞美景,但是這首詩後面表達的是思念親人的感情。
比如,李白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實際上他很孤寂,覺得世界上沒有知音,隻有他獨自飲酒,與月亮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又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詩中發問,今天我們在祭月、賞月時,月亮上有沒有四季分明、是不是也要過中秋?如果上天的話會如何?又恐高處不勝寒。最後這首詩寫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蘇轼想起了中秋節沒能和他的弟弟蘇轍團圓。他們表達的都是悲傷的感覺。
古人把美好的團圓和美好的時光比喻成圓月,同時他們也擔心,月亮會有陰晴圓缺,所以就用“天涯共此時”、“千裡共婵娟”來表達一種希望,期盼在各地的人都能平安互通,期盼人間的情,人間的愛,并不因月亮的陰晴圓缺而改變。所以,我更看中詩詞中表達的美好期盼。
Q6
中秋節熱鬧的背後,需要繁榮的城市經濟作為支撐。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之後,南京和北京哪座城市更繁華?國家的經濟重心偏重南方還是北方呢?
明朝實行了兩京制度,一個是北京,一個是南京,北京作為京師時,南京叫做陪都,南京作為京師時,北京叫做行在,就是皇帝出行所在的地方。哪個地方更繁華呢?這要看不同切入點,北京作為國家政治中心,國家的最高衙門全在這裡,達官貴人冠蓋雲集。但是南京位于蘇杭這一帶的長江三角洲上,經濟最繁盛,商業也更繁華。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明朝的兩幅畫,一幅畫叫《皇都積勝圖》,出自明朝較早期,記載了北京地區很多城門街巷和市井賣東西的人。同時還可以看到一幅《南都繁會圖》,出自明朝較晚期,《南都繁會圖》描繪的街市非常熱鬧,街上到處都是招牌,古代的招牌都是立起來的,不像現在街上的招牌規範化了。那時招牌上寫的字都很有意思,這兒賣洋貨物,這兒可以兌換銀錢,那兒賣南洋的貨物等等,所以南京很繁華。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在明朝中後期出現了社會轉型,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明朝出現了從古代社會向近代商業社會的轉型,從傳統的君主制向後期社會的轉型。因此,南京從商業角度看更加繁華,北京從政治角度看更加繁華。
經濟重心偏南不是當時才發生的情況,它從很久以前就發生了。中國有一個特點,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長期分離,元朝以後,政治中心在北方,經濟中心在南方,北方畢竟氣候苦寒,生産的作物比較少,南方則叫魚米之鄉,所以宋朝以後,南方有種說法叫“蘇湖熟天下足”,繁盛的地方在南方,南方是财富之都。到了明朝,仍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經濟中心在南方,但是南方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通過大運河流往北方。
Q7
那麼,明朝發達的商業經濟,對普通老百姓有什麼樣的影響?
明朝正德年間以前,社會經濟還是以農業為主,正德年間以後就發生了變化。中國古代一直講究重義輕利,要把利放在義之後,但商品經濟發達後,錢成為了社會的中心點。朱載堉編過一本書,收集了很多明朝的民歌,其中有一首寫到,如今英雄漢都看錢,有了錢無事不可幹:“世間人睜眼觀見,論英雄錢是好漢。有了他諸般趁意,沒了他寸步也難。”說明社會風氣變了。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飲酒的人就多了起來,到處都是酒肆,每一場宴會必有酒,同時也出現了賣假酒的問題。市場上有賣假酒、假白銀、假書、各種假貨的等等,一心以賺錢為目的,不擇手段,缺乏誠信。
明朝這種笑貧不笑娼、貪圖享樂的風氣,是一種世紀末的頹廢,也是商品經濟發達後明朝政權受到腐蝕,人心受到腐蝕的表現。所以在飲酒時,我們還是要提倡古代那種更雅、更有文化内涵的飲酒,不要狂飲。
故宮建築藝術匠心獨運
傳達着中國人對自然的看法
Q8
明朝遷都後,興建了北京皇宮。故宮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凝聚了古代工匠的匠心和智慧。故宮裡有哪些地方體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是我們參觀時不可錯過的呢?
東方的建築體系大概在唐宋以後成熟了,後來萬變不離其宗,但各個時代也有不同的變化。我們看故宮時,不僅要看那些陳列的玉器、瓷器、書畫、刺繡、青銅等等,也要看它的鬥拱、天花闆上的藻井、欄杆上的雕刻。比如說,做鬥拱梁柱結構是沒有釘子的,完全使用木頭架構起來,非常穩固,而且非常優美。不同時代的鬥拱還有不同的層級,看多了,就會辨别宋、明、清的不同,就像喝酒一樣,品多了,就知道酒的好壞了。
再有就是橋,一座很普通的橋,但故宮把它做的很美,就像《阿房宮賦》中寫的,“長橋卧波,未雲何龍?”故宮太和殿前有一道金水河,彎曲的弧形非常好看,上邊有五座橋,白橋曲水與輝煌宮殿搭配起來,交叉顔色互相輝映,多麼漂亮,但我們在參觀時一般不會注意到。
而且,宮殿帶有禮治的意義。皇帝身居九重,與老百姓和大臣相距很遠,那麼普通人要走多少級台階上去仰望他?從天安門走進去再進到午門,還沒有看到皇帝,自己都已經疲憊不堪了,再往前走一段路,爬坡到皇帝面前叩首時,就什麼力氣都沒有了,這正體現了皇帝的威嚴。當然,皇帝的正宮、寝宮在哪裡,嫔妃在什麼地方,都有一定的意義安排,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室内陳設,也要看室外建築,除了建築的藝術以外,它們也反應出中國的一種理念:對天的看法,對大自然的看法,天子和臣民之間的關系,後宮的關系,都蘊含在建築當中了。
Q9
明朝皇帝每隔四年會在秋分日親自前往月壇祭月。祭月的典禮是從何時流傳下來的?祭典上有些什麼樣的儀式?
祭日、祭月是很古老的事情,祭月曆史在明代有一個變化,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禮治時提出,天地合祀,禮制上稱為“祫祀”,就是把天地合并祭祀。但到嘉靖皇帝時發生了變化,嘉靖皇帝發起了大禮議,目的就是貶低明武宗,提高自己父母的地位,讓他們進太廟,并寫進皇帝的家譜中。他在頒布完成大禮議後,對禮治進行了一全面改良,天地合祀就發生了變化。
嘉靖九年,建立了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天壇的東南側又建立了圜丘,用來祭天。祭天年年都要祭,祭月的等級要低一些,好幾年才祭一次,多數由派遣大臣代替皇帝進行,禮儀規格也比祭天、祭日要差一些。明朝一直延續着分祀的禮儀,到清朝以後,這種禮儀被繼承了下來。
關于祭典上的儀式,每一種祭祀都要設酒,要有相應的音樂,設酒也有嚴格的規定,大臣要行禮、祭酒。酒在這裡就是一種禮儀,它象征着國家的政治與國家政權的合法性,隻有皇帝有權利溝通天人,所以說“奉天承運”,祭天地日月,是皇家獨享的權利。
中國的傳統菜肴裡
最不應該推崇的就是宮廷菜
Q10
現在很多人在飲食上也想向皇家學習,比較推崇宮廷菜,您怎麼看?
在中國的傳統菜肴裡,我覺得最不應該推崇的就是宮廷菜。因為,每一個新興的皇朝,皇帝都會把自己的孩子作為繼承者,傳了若幹代以後,他們吃的是什麼?是宮廷菜。吃着吃着以後,這些皇族人的身體都變得很差,甚至沒有能力繁衍後代,所以我勸大家不要吃宮廷菜。宮廷菜有的是秘方,菜品也很講究,但吃來吃去的結果是,明朝末年,崇祯帝是從親王繼承人裡找出來的皇帝繼承人,清朝皇室連後人都很難找到。我覺得把宮廷菜說成有有益于養生等等是一種誤導,倒是有些文人、世家,在飲食上很精緻,在飲酒方面更有節制、有内涵。
明朝雞缸杯匠心獨具
後世模仿無法得其神韻
Q11
明憲宗的禦用酒杯成化鬥彩雞缸杯,現在是價值連城的文物。雞缸杯流傳600年多年,後世仿制者衆多,卻都無法得其神韻。雞缸杯的匠心獨具之處體現在什麼地方?
這裡有一個藝術的規律,比如,現在滿街的美術用品商店門口,都擺着石膏模子做的維納斯雕像,但是卻沒有神韻,為什麼?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作品文化,後世模仿時,隻可以追溯它,但是永遠無法達到、超過它。所以我覺得,後世模仿的雞缸杯永遠無法得其神韻,雞缸杯的産生不僅僅在于工匠、陶土、顔料,而在于整體氛圍,模仿雞缸杯的是清朝人,他的思想、日常生活、思維方式、繪畫師承、流派都和明朝人不一樣,盡管可以去學,可以臨摹作品,但是永遠不能代替,更無法超越。藝術是有個性的,雞缸杯是藝術品,藝術品就是獨一無二、不可複制的。
元朝、明朝前期,青花瓷非常出色,但到了明朝成化時期,出現了鬥彩,它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編者注:釉上彩,用彩料在已燒成的瓷器釉面上繪制紋飾,二次入窯,彩繪在釉面之上;釉下彩,在瓷坯上用材料繪制圖案後施釉,圖案在釉面之下。)的結合,制作時先用青花在胎上描畫出圖案,再用一千三百度的高溫燒制,燒制好後在上邊畫彩,上下互相輝映。它的顔色很溫潤,讓人能夠融入其中,而不是特别鮮亮、搶眼,新造的顔色肯定達不到這種柔和、高雅的效果。雖然現在很多古玩市場都有雞缸杯,但真正的雞缸杯在香港佳士得曾經拍到兩億八千萬元,如果大街上都是真品,大家早就暴富了,還把它擺出來幹什麼?雞缸杯的技藝非常高超,很難模仿。
清朝皇帝審美差
林徽因曾批乾隆審美“低級”
Q12
您認為明朝工匠創造的雞缸杯,之所以達到了藝術品的高度,是跟匠人本身的關系比較大,還是與時代或師承有關?
這要看兩者的關系,就像一個社會,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是人民創造曆史,還是英雄創造曆史?社會普遍貧窮時,我們沒有那麼多力量去創造藝術品,這時的藝術品就很粗糙,吃飯的碗也很粗糙。當大家都有錢了,是不是會買好看的碗?工匠可以通過勞動掙更多的錢,也有時間去把這隻碗制造得更精細。這與時代大背景密不可分,藝術繁盛的時期,一定是經濟繁盛、國家穩定的時期。動亂時期的藝術品、人民用品、生活器具肯定會粗糙。
同時也有師承和藝術修養的積累。很多匠人有一代一代流傳的心訣、口訣,也有不外傳的制作方法。再有就是皇家對他們的嚴格要求,大家都知道,宣德時期的瓷器非常好,現在價值連城,但是我們能在景德鎮廢棄的窯址裡,發現很多被砸碎的瓷器,甚至有在我們看來非常完好的瓷器都被砸碎了,為什麼?因為當初審查不合格,就要全部砸爛,這種嚴格要求也是制造精品的重要原因。所以,國家的經濟實力、藝術氛圍、匠人師承能力加起來,才産生了雞缸杯。
都說後世的作品很俗,很不好看,像乾隆喜歡花裡胡哨的粉彩,紅色綠色、黃色白色,中國外國的元素全都疊加上去,好像一個女子不知該怎麼打扮,隻好滿頭插上花,把眉毛、眼睛畫得很濃。批評乾隆審美的人,以林徽因為首,有一次她的同事來設計國徽,有人設計了一種圖案,林徽因看完就說,你這個圖案太“乾隆”了,意思是審美趣味太低級了、太俗氣了。整個清朝的審美,是一種爆發戶的感覺,缺少文化内涵,富是富了,還沒有達到雅的層面。
文物“修舊如舊”的說法
我認為不夠準确
Q13
藝術品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除了工匠制作時的用心,也離不開後世的保護,您對于我們如今的文物修複工作有什麼見解?
我想說一個理念,現在有一種修複文物的說法,叫“修舊如舊”,提這個口号的初衷,是為了在修複文物的過程中,不過多破壞和摻雜現代因素,這是對的。但是仔細看這句口号,首先從漢語上就是不通的,是個病句,在理念上也不準确。“修舊”怎麼能“如舊”呢?已經破損的文物,修複後還如它破損的樣子,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用“修舊如初”來取代它,就是把文物恢複到最初的面貌,而不是恢複到帶有破損,帶有風霜痕迹的舊面貌。原來的面貌包括原來的材料,原來的等級,原來的規制,所有的理念都要恢複到原來,這樣才是準确的說法,在漢語上也說得通。當然,不可能完全恢複最初面貌,可那是我們追求的目标。
消除城鄉差别
才能更好地享受中國傳統文化
Q14
故宮從興建至今已經過了600年,這六百年中,中國從傳統的農耕社會進入了現代工業社會,社會結構産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現代文明的語境中,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來持續地發揮影響力呢?
現在有一句話,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也就是說,中華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有使我們驕傲的東西,但也有應該抛棄的東西。我們要弘揚的就是能為現在和未來,甚至為人類做貢獻的東西。我們長期以來自輕自賤,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一切都歸罪于孔夫子,歸罪于老祖宗,中國人最怕的是數典忘祖,但是我們就做了數典忘祖的事。我們現在要重新考察傳統文化,考察哪些對我們有用,哪些是優秀的理念。
比如,二十四節氣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可是有人卻說,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用?現在有高科技,有天氣預報,就不需要它了嗎?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審視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考察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它通過大量實踐和觀察了解了社會,了解了自然運行的規律,這是一種總結,它體現了理性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我們把這種精神拿到現代科學中,還會有作用。它不單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一種指導思想,上升到了整個思維模式的方法,是一種哲學意義。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器物層面的東西可以取締,但有些理念是不可以抛棄的。比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道理,我覺得它有現實意義,甚至有普遍的全人類的意義。所以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為了中國,也不是要表現我們在世界上的特别,故意和别人唱不同的調。是因為我們的優秀文化有用,我們願意把它與大家共享,所以才大聲地說出來。所以傳統文化應該提倡現代的解讀,面向現代,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傳統文化的内涵,包括很多傳統節日裡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我們都應該發掘出來,讓有益的東西在當代社會有所作用。
最後我想說,我們現在要改變一個發展模式,最近若幹年世界各地都在發展城鎮化,但它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人與自然從前是比較接近的,城鎮實際上是讓人與自然離得越來越遠。所以我們就要思考應該如何城鎮化,現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鎮化。我提出一個新的理念,三位一體:分别是“城鎮鄉村化”、“鄉村現代化”和“城市園林化”。我們的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城鎮化的一切是為了人,為了人能夠生活得更好,不是為了把人從平地搬到樓上去,所以我提倡“城鎮鄉村化”,要反過來,控制城鎮化的速度;“鄉村現代化”,就是鄉村的生活品質要和城鎮一樣,要超過城鎮,我認為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标志,就是沒有城鄉差别,鄉村現代化也是巨大的工程,同樣可以拉動内需,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普遍提高人的生活品質,解決許多社會問題;“城市園林化”就是我們的城市要像大花園一樣。城市的大規模發展,是人類社會的病态,全球都面臨城市病。城市園林化,就是讓城市更加親近自然,讓人生活得更舒服。當然這很難,但應該是我們的一個追求,在城市發展中,要把人放在第一位。
如果能夠實現這樣的發展态勢,肯定更适合人類生活,更适合人類自身發展。如果能實現這“三化”,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更有根基了,我們也更有大自然的情懷。我們要給自己營造一個美好、适宜的生活環境,古代的這些節日習俗是與大自然緊密聯系的,是上千年甚至上萬年逐漸積累的,是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形成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做到“城鎮鄉村化”,“鄉村現代化”,“城市園林化”,就能更多地享受中國文化原來的生活狀态,更加能體會古人的心境,生活得更幸福。
學者介紹
毛佩琦: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顧問,中國人民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
子曰師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