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西班牙墓園

西班牙墓園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11 10:01:26

西班牙墓園?近年來,BIO産品(即“綠色天然”之意)在法國興起食物、化妝品甚至衣服都可以打出BIO牌号上世紀90年代,歐洲開始出現自然埋葬方式,現在這種環保的埋葬方式逐漸被更多的人接受,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西班牙墓園?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西班牙墓園(法國天然墓園)1

西班牙墓園

近年來,BIO産品(即“綠色天然”之意)在法國興起。食物、化妝品甚至衣服都可以打出BIO牌号。上世紀90年代,歐洲開始出現自然埋葬方式,現在這種環保的埋葬方式逐漸被更多的人接受。

2014年,借助尼奧爾市政局的50000歐元補助,多米尼克·布丹先生在尼奧爾市建造了法國第一座“天然墓園”。他與設計師希望創造一個獨特的生态空間,讓逝者能以最自然的方式重回大自然懷抱。

與傳統墓地相比,天然墓園既沒有大理石碑、墓穴,也沒有人造花。在這兒,死亡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它不再是生命的戛然而止,而是一系列轉變的開始。

此外,法國關于2020年起公共場所禁止使用農藥的規定,以及人們墓地使用情況的變化,也許将促使更多人放棄傳統混凝土墓地,轉而選擇天然墓園。

在德塞夫勒省(Deux-Sèvres)的首府尼奧爾市(Niort),有一座Souché“天然墓園”:沒有大理石,也沒有人造花,這是一處十分獨特,而且價格并不高昂的長眠之所。這座不同尋常的墓園同時也體現了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樣性。

在天然墓園中,遺體和骨灰不經過化學防腐過程,而是以自然方式化為塵土:逝者安睡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棺材、骨灰甕中。墓園裡還有專供人們抛灑骨灰的“回憶公園“(Lejardin du souvenir)。

入口處,設計者引用了植物學家吉爾·克萊門特GillesClément的話語:“為了建造一個花園,你需要一塊地,以及靜谧的永恒”。

多米尼克 布丹先生(DominiqueBodin)同時負責管理尼奧爾市(Niort)十二座墓園。他向法新社記者透露,“我們想要創造一個獨特的空間:在這兒,逝者能自然、安甯地在大地中長眠”。

這座“花園”處處展現出溫柔、理性的設計風格:長凳,圍欄,噴泉等均采用天然材料制作;植物恣意生長,綠色垃圾經生态系統循環回收;墓園内禁止使用農藥,并嚴格限制使用燃油設備。

這是一片為所有人設計的空間:不管是無神論者、各教的信衆,抑或是土葬、火葬擁護者。

負責人布丹先生說,“我們想把不同的生命元素都帶到這個地方。這不單是為了美化墓園,我們希望能走得更遠。“。

建立逝者,訪客與自然的聯系

天然墓園與傳統墓地互相為鄰。許多團體已陸續與尼奧爾市政局聯系,讨論修建天然墓地的計劃。

布丹先生在自然墓園裡4000平方米的甯靜森林綠地中踱步。在這裡,十幾個靈魂已永遠沉睡。

他告訴記者,"這座天然墓園與相鄰的傳統墓地隻有一牆之隔。相比之下,傳統墓地多使用混凝土鋪建,裡面陳列着數百個相似的石碑”,布丹先生自豪地補充道,“有時隔壁的訪客會跨過邊界,來這片半野生的天然墓園看看。"

他想到了一位訪客:這位女士來到丈夫墓前獻花,随後在一旁的椴樹樹蔭下沉思、回憶。

尼奧爾市公共空間管理處的園藝師夏娃-瑪麗·費雷爾Eve-Marie Ferrer強調,“我們的設計旨在減少墓地對生态環境的影響,并試圖在逝者,訪客與自然之間建立聯系。”

在布丹先生看來,墓地的使用情況在近三十年間悄然發生了變化:随着家庭人數增長,“親屬們并不一定合葬在同一塊墓地了。并且,現在也不如從前,人們不那麼需要永久安息和沉思的空間了”。

市政局已充分了解到這一趨勢,并依此取消發放大部分的墓地永久使用權。取而代之的,是50年、甚至30年的租期。

因此,布丹先生強調,“我們得好好考慮當墓地使用權到期時,如果人們選擇不再更新使用權,那他們該怎麼處理這些專門花重金從中國進口的、無法回收的大理石墓碑和墓穴”。

在布丹先生看來,與歐洲北部國家相比(英國,德國,奧地利,荷蘭,斯堪的納維亞),法國在天然墓園建設方面已然落後了。更重要的是,傳統墓地帶來的問題不容樂觀。

首先,“由于人們不合理地使用除草劑,土壤變得非常貧瘠,無法再吸收軀體的有機物質。”2020年,公共場所将禁止使用農藥。布丹先生認為這個事實将促使“傳統的混凝土墓地被天然墓地替代“。

其次,三十年來,法國火葬人數已增加了十倍(如今為35%),人們迫切需要更多存放骨灰的空間。布丹先生不禁感歎,“然而,人們僅僅通過增加墓地裡(外觀讓人難以恭維的)骨灰龛的數量來解決這個問題。”

于是,借助尼奧爾市政局50000歐元撥款,他和景觀設計師一起創建了這個“可循環回收、更加環保、費用低廉的墓園”。

布丹先生明确告訴記者,在自然墓園,葬禮和使用權費用(15年至30年)大約在“1500和2500歐元之間“。相比之下,“私人墓地費用可能達到、甚至超出5000歐元。”

然而,他提醒人們,”别忘了我們需要遵守‘規章’,并做好心理準備。要知道,天然墓園裡既沒有墓穴,也沒有墓碑,隻有一塊30厘米見方的石灰石闆。并且遺體和土壤之間也沒有用混凝土間隔開。“

天然墓園内許許多多的組成部分都來自回收材料:灌木叢由市鎮荒地移植而來;“骨灰花園”裡,有廢舊砂輪制成的闆凳,以及用回收金屬制成的雕塑“春天的樹木”。

在這裡,墓穴未被混凝土隔絕,遺體會真正完全地埋葬在土壤裡。

同樣地,逝者的壽衣與裹布由天然纖維制成:嚴禁使用防腐試劑處理布材(會污染土壤、水源)。壽棺由未加工木材或是回收材料(紙、竹子、藤)制成,上面塗有經認證不含溶劑的噴漆。

一對名為Fradon退休教師夫婦來到墓園參觀。談起如今的殡葬服務,老先生厭煩地說道,“現在殡葬服務商家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賺錢名目:不管是棺材把手、裡襯,還是腦袋下枕的墊子!可我們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

在他看來,這個“純天然且費用低廉的墓園”是個很棒的創意。而他的妻子,“已然開始考慮”是否選擇天然墓園。

生态葬法颠覆“窮養富葬“觀念

“不需要什麼石碑、墳堆,隻要一棵樹、一塊小石頭,證明我曾在世上走過”,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這樣說道。

傳統墓地往往是逝者生前的身份、等級的重現。例如,在巴黎,埋葬在蒙馬特墓地象征着中産階級身份,同時也意味着能和龔古爾兄弟、司湯達做鄰居。

而在蒙帕納斯墓地,則埋葬着左岸知識分子哲學家薩特(Sartre)、作家西蒙波伏娃、《情人》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更不用提法國偉人們的長眠之處-先賢祠。

由于巴黎市内的墓地已日趨飽和,一些不願與平民有聯系的中産階級,一般更願意去巴黎西北郊的納伊(Neuilly)選購墓地。

與此相比,通過“草葬”、“海葬”、“樹葬”等方式埋葬遺體、骨灰的“生态葬”則具有環保和成本低等特點。沒有石碑、混凝土和防腐劑,遺體、棺木、骨灰壇将自然降解,一起重回自然。雖然生态葬法短期内仍遇冷,“叫好不叫座”,但随着各國近年來不斷推廣環保理念、推行鼓勵措施,人們的觀念也會悄然發生變化。(歐洲時報/楊雨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