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正在彼得堡繪畫學院學習的列賓來到涅瓦河河畔遊玩,他無意中看到一群黑色的、閃着油光的物體艱難地向前移動。他的好奇心頓起,等到他靠近之後,才發現原來那是一群套着繩索在拉平底貨船的纖夫。纖夫們蓬頭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在列賓的心中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列賓從小就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對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非常熟悉。但是他沒有想到纖夫們的生活比他印象中的還要悲慘很多倍。從此,列賓就想創作一幅表現纖夫苦役般的勞動景象的作品。1870年夏季,列賓與同班同學華西裡耶夫一起來到伏爾加河河畔寫生。俄羅斯的母親河那美麗的風光給列賓極大的震動。他從來沒有如此親近地看過自已的母親河,但是随之而來的一幕卻使他的心陣痛起來。涅瓦河河畔的那一幕再次上演了,一群蓬頭垢面、衣衫樓的纖夫拉着沉重的平底貨船,艱難地向前移動着。列賓的創作激情被觸發了,在随後3年時間裡,他專門到伏爾加河旅行了兩次,他采訪纖夫,和纖夫們交朋友,并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寫生。1873年,《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終于完成了。
列賓《伏爾加河纖夫》
《伏爾加河纖夫》描繪了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伏爾加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纖夫拖着沉重的腳步拉着貨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紮。他們中有老有少,個個都衣着破爛、面容憔悴。領頭的是一位胡須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風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于艱苦生活的無奈。走在最後的纖夫低着頭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隊伍向前挪動,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隊伍中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形象,是處在隊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開始這樣的工作不久,皺着眉頭還不太習慣,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頭緊勒的纖繩,畢竟年輕,還不甘心忍受這樣的苦楚。其餘的纖夫都彎着腰低着頭,似乎已沒有多餘的力氣再來表現點什麼,在他們身上剩下的,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
畫中的纖夫共有11個人,略分成三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以人物寫生形式展現在畫面中。他們的年齡、經曆、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把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統一在主題之中。現據畫家本人的記述,分别來詳細介紹這裡的每一個人物的情況:
最前一組共四人,領頭的名叫岡甯,他的表情溫順,然而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約有四五十歲。他那雙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額更加突出,顯出了他的智慧。列賓在他的頭上添畫上一塊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臘哲學家的樣子。他原是個神父,後來被教會革職,一度充任過教堂唱詩隊的指揮。他身體結實,兩手下垂。胸前那一條纖索繃得很緊,而身上的麻布衫卻滿是補釘。這是一個俄羅斯農民長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體與精神的痛苦,是這些纖夫形象中的悲劇性主角。在他右邊的一個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農民漢子,他赤着腳,頭發蓬亂,滿臉濃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岡甯絮叨着什麼。這個形象起着襯托岡甯的前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後面是一個細長的瘦子,年近四十,身子大部分被擋住了。他頭戴麥稈帽,叼着一隻土煙鬥,頭顯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這樣可使纖索松弛,好像是想省點力氣。這個瘦子的左側,則是一個躬背彎腰的纖夫,他原來是個水手,叫伊卡爾。他的兩手向下握攏,神色嚴厲,眼神凝注,直對着前方。顯然,他的脾氣一定很倔強,是個農村硬漢子。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蝕得百孔幹瘡,結實的肩膀正從破洞處顯露出來。
中間一組也是四個人,穿一身粉紅色破衫褲的少年名叫拉裡卡。看來這個少年是初加入這支行列,他那還未曬黑的皮膚,緊蹙的眉頭告訴人們,這種勞動對他來說是負荷過重了。他正用于在調節壓在自己肩頭那根劇痛了皮膚的纖索。畫家在這個新的受壓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剝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個少年頸上還挂着一隻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賓為畫這個少年纖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選了一個作模特兒。少年拉纖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畫家所要抨擊的主要目标。緊靠在拉裡卡後面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秃頂老漢,他皮膚助黑,臉色陰沉,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在打開自己的煙袋,想偷閑抽口煙來緩解一下自己的苦悶。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系在一根繩索上。少年右邊是個羸弱有病的纖夫,他步履艱難,全身虛弱,正在用袖口擦汗,頭發露在無檐帽的外邊,顴骨聳起,淚囊水腫,他未來的路程意味着更大的厄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裡卡與老漢之間,露出了另一個纖夫的腦袋頂,此人的臉龐發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樣子是個鞑靼人。
最後一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役軍人,白色的襯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壓得很低;背後一個皮膚黝黑,巡回展覽畫派評論家斯塔索夫說,他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最後一個人隻見到了他的低垂的頭頂,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個小坡上移動。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調來描繪上半部的空白,使這條伏爾加河流顯得更為慘淡了。這是為了加強人物的悲劇性,烘托幹燥炎熱的天氣,列賓在岡甯和伊卡爾兩個人物身上曾作過一些改動,尤以伊卡爾纏着白布的頭改動得是最多的。
列賓
列賓出生于烏克蘭和俄羅斯交界的哈爾科夫州一個軍人家庭,1863年移居聖彼得堡,進入彼得堡繪畫學校學習,1864年轉入彼得堡美術學院,求學期間,列賓就完成了一系列的肖像油畫作品,包括《瓦西裡·列賓像》、《赫洛博申像》、《舍芙卓娃像》以及《斯拉夫的作曲家》群像,并創作了洋溢着生動的幽默的油畫作品《準備考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