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東漢從何時衰敗

東漢從何時衰敗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2 12:16:26

曆史的精彩之處就在于朝代更叠,且常有前後政權并立。而在曆史上就有着西周、東周、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等政權。其中東西漢雖說合稱兩漢,卻與兩周、兩晉、兩宋政權不盡相同。

首先,兩漢的開國皇帝都是出身草根,而不像周、晉、宋的開國皇帝出身高貴。而西漢、東漢其實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朝權,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其實與正統西漢皇室已屬遠親關系。劉秀到其父一輩時家道已經中落,隻是名小縣令官員。

真正說起關聯,可能恰如劉備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一并牽強附會。劉秀雖為劉邦九世孫,但二者之間的親屬關系已經是淡如清水。不像周、晉、宋的開國皇帝與前朝有着較為親密的關系。

其次,東西兩漢皆國祚延綿皆200年上下,是大一統的王朝。且漢地九州全部收歸手中,皇權集中,中央實力強盛。其中,東漢是我國曆史上繼西漢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了八代共十四帝,享國195年(公元25-220年,即國祚195載),與西漢合稱漢朝。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強盛朝代,最後卻淪落湮滅。究其原因卻不似其他朝代,因中央勢頭漸衰,最後被各方勢力一擁而上瓜分蠶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說:“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也就是說古代的一些政權都是因為國勢太弱,而遭外族入侵滅亡。然而東漢這個強國,它的滅亡,卻恰恰因為它的強盛而覆滅。乍一看,給人的感覺就是很謬論。然而,東漢确實是這樣滅了,這不禁讓我們深感疑問。那麼東漢是如何滅亡的?為何會說因為東漢自身太過強大而導緻滅亡?解釋如下:

東漢從何時衰敗(東漢是如何滅亡的)1

1、劉秀開創強盛東漢,卻太過寵愛自家家人

曆史上能任開國皇帝的,無一例外是猛人。劉秀也是其中翹楚,不僅能征善伐,且“善謀略”。西漢後期,王莽幹政。劉秀從低級将領做起,從西漢後期頹靡的修羅場殺出一條血路,将割據的藩王王孫之輩一一收服,重建起大一統的政權——東漢。

而東漢在軍事上已經恰如其分地盡善盡美,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劉秀還能體諒黎民百姓。在這幾十年混亂時局後偃旗息鼓,大力修養生息,減輕徭役并發展生産。除此之外,在政治上,劉秀洞察前朝的一些弊端。在原有基礎上精簡機構,打擊貪官宦吏,保證朝權政治盡可能清明。

在劉秀的不懈努力下,其統治期間,人民生活前進發展。人口增長,國勢昌盛繁榮,史稱“光武中興”。而東漢在劉秀的治理之下,便達到了強盛的地步。同時,東漢的強盛,導緻了周邊的一些國家再也不敢侵犯中土,它們紛紛遷都以避其鋒芒。而這一切的功勞,都離不開劉秀的開明。

可即使是如此文功武治、賢才兼備的皇帝,也有美中不足之處。劉秀當上皇帝之後,憐恤家人在他打天下期間的助力,對于家人予奪予求。劉秀之所以這樣做,其實就是因為在開國之戰中,他有太多的親人離他而去,所以他對親情倍感珍惜,因而就要好好對待活下來的親人。

然而也就是劉秀的過度寵愛親人,造成了其中一些德不配位之輩,占勢欺人。其中就有胡陽公主劉黃,在皇帝的盛寵之下飛揚跋扈,就連在外殺人的下人也予以庇護,認為這是自家之事。如此若幹皇親國戚的驕橫姿态,對于法律公平的執行十分不利。

須知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劉秀卻放縱親人,罔顧法律。讓強權淩駕于法律之上,這也為東漢後朝政權割據埋下了隐患。

2、東漢朝廷統治下的豪強,形成小型王國姿态

皇帝是猛人,但真正強國盛世的締建卻要倚靠前朝遺留下的大姓豪強家族。在東漢初期,豪強家族因為前身簪纓世家世代的傳承,底蘊深厚。他們有良田萬頃,家财萬貫,自成一體的自家莊園,甚至還有私兵守衛他們的家園。

就是因為有這這樣大的不愁吃喝的條件,自然就有了良好的家族教育條件。從而造就了家族人才輩出,由此他們在廷政上也擁有話語權。而朝廷在某些方面也要看他們的臉色行事,他們他們多麼氣派。

加上豪族世家經過數代的累積,俨然成了難以動搖的龐然大物。而白身起家尚無根基的劉秀為了保持政權的穩定,也隻能與這些豪強家族聯姻以求好。

誠然,東漢政權統治下的豪強世家,俨然成了一個個小型王國。在龐大的東漢政權中榮華富貴地生活着,一邊維持着國勢一邊吮吸着王朝的血液。并保持着自己的獨立性,不受中央幹預和控制。其中和皇室聯姻的豪強則成為了外戚,這一角色對東漢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漢從何時衰敗(東漢是如何滅亡的)2

3、宦官和外戚交替幹政

面對外戚幹政,皇帝為了制衡外戚,他們必須要尋找他們的對立面,那就是宦官。然而,宦官表面對皇帝是虛以為蛇,暗地裡卻做出蠶食皇權之事。等到把皇權弄到手之後,他們也同樣不再受皇帝的約束。可見外戚和宦官,對于東漢來說就是潛在的威脅。

事實上,宦官和外戚勢力可以說是彰顯東漢皇權強盛的兩大代表。如何在兩者勢力中巧妙平衡掌控廷政,是每一個優秀的帝王必備的權衡之術。故在封建時代,很多事情并不非黑即白,處理各方勢力兼備将權力收歸中央才是關鍵要素。

兩邊勢力政權都不可小觑,所以對于弱勢的帝王而言。在宦官和外戚兩方勢力中遊走,讓其互相牽制。容易玩火自焚、引火燒身,以緻于朝權動亂,遺禍百年。而在東漢時期為何宦官外戚政權能夠幹政?原因如下:

(1)東漢皇帝多為壽短之輩。

在東漢八世十四帝中,僅三人年過不惑(40歲),其餘要麼壯年暴斃,要麼孩提時期就被人所害。皇權更替頻繁急促,皇帝的幼齡化,導緻皇權統治失去威信力。主少國疑,特别是嬰少兒時期上位的皇帝,作為傀儡依附于外戚生存,母氏家族往往趁機把握朝權。導緻禮樂崩壞、江山“易”主等荒謬局面出現。

有的皇帝在這種局面下自醒,不欲受禁锢一生,但又苦于身邊無人可扶持。隻好将權力交托于宦官,将其拉到自己同一陣營,這就造成了宦官勢力的不斷壯大。隻要外戚勢力一日幹政,宦官勢力就會不斷受皇帝扶持,哪怕最後可能被其反噬。

(2)東漢皇後生育能力不行,生不出兒子。

在封建王權社會,女子的生育能力被視作其價值的體現。特别在皇家——王權更叠、政治漩渦的中心,早早誕下嫡子才有利于皇後地位的穩固。在宗法制中,嫡長子通常享有絕對繼承權,立嫡長子為王儲,乃立國本,最能服民心。

然而在東漢曆史上,除劉秀外的十三位繼承大統者,隻有兩位為皇後嫡子,其餘皆為庶子。作為皇帝在出身上公信力不足,難以服衆,自然得找尋别的政治勢力幫助。作為母氏家族的外戚和日常起居伺候自己的奴才宦官自然就成了首選。

東漢從何時衰敗(東漢是如何滅亡的)3

4、大将軍何進無政治頭腦,終引董卓亂入

宦官和外戚勢力的激烈鬥争導緻國家内部矛盾的劇烈升級,但是即便如此,東漢王朝對外的軍事實力仍然強盛,以故外敵政權不敢入侵。在這樣的局面中,時間來到了東漢朝政的第一百六十年,出了個莽漢将軍何進。

因為外甥争奪激辯皇儲之位,和宦官勢力鬥得個死去活來,遂引董卓進京。想借外軍勢力斬殺宦官,怎料引狼入室之後還未獲得自以為的勝利,便被十常侍設計斬于宮中。何進死不足惜,但董卓這匹老狼已經入圈,踐踏着漢室。

5、黃巾起義,東漢中樞打出一系列的爛牌

在加諸黃巾起義時,東漢政權先後打出的系列爛牌。本來内廷紊亂,民怨載道,政權不穩。東漢末年的皇帝似是被黃巾軍吓破了膽,竟還打出一套連環招将權力下放,施行州牧制度放養地方勢力。放任其做大,并讓各地強豪招兵買馬反抗叛軍。

結果要麼導緻了這些勢力各自為政,不聽号令,一盤散沙,容易被擊垮。就是這些勢力不聽中央指控,最後強大之後就與朝廷對抗。比如袁紹、袁術、曹操、劉備、孫權等勢力。

6、曹丕篡漢,東漢宣告滅亡,至此進入三國時代

舍本逐末,因小失大,目光短淺。東漢最後統治者的不作為導緻了一個群雄并逐,紛争天下的時局出現。由此造成沒有人再為漢天子效力,東漢在這個時期就已名存實亡。先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後公元220年,其子曹丕篡漢自立,至此東漢宣告滅亡,進入了三國時代。

綜上來看,東漢之所以亡于強盛,就是因為亡于内部政權體系的崩塌。不是宦官、外戚幹政,就是州牧、豪強各自為政,最後把東漢中央給架空了,從而緻使亡國。而這與兩晉、兩宋被外族入侵滅亡顯然不同。

總評:

皇帝掌權,宦官膨脹,外戚萎靡,皇帝英年早逝,沒有為太子鋪好後來的路。而後曆史不斷重演,外戚掌權,宦官奪權。太後臨朝必用外戚,皇帝奪權必用宦官。

沒有人能打破這個慘痛的循環禁锢,直至國本耗盡、天時地利人和皆盡,漢室氣數消逝。就這樣,一個對外仍然具有強盛的實力基礎的東漢,最終迎來了滅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