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論語十二章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論語十二章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27 11:22:46

論語十二章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拘一格降人才)1

《論語》教育智慧:不拘一格降人才

《論語》感悟(一一九)

文/王營

原文: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6.21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感悟:此章論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孔子粗略地将人劃分為三種類型,即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對于不同類型的人,孔子認為應教授不同的内容:中人以上(包括中人),可以給他們講授一些高深的學問;中人以下,不可以給他們講授高深的學問。

透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孔子首先承認人的先天資質是有差别的,并不像現在某些學校所宣傳的那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把責任全部推到教師身上。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孔子主張選擇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從而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這就是因材施教。

論語十二章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拘一格降人才)2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是孔子首先提出的,是他對人類教育的一大貢獻。《論語》中,孔子将這一教育原則運用的得心應手、淋漓盡緻,他不僅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講授不同的内容,有時候即使面對同一個問題,由于教育對象不同,孔子也往往給予完全不同的答案。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第十一)。《論語》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不同的人問孝、不同的人問政、不同的人問禮等等,孔子都能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給出不同的答案。可見,因材施教既是一種教育原則,也是一種靈活多變的教育方法,這一原則正确處理好了受教育者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更為重要的是,孔子雖然人為地将人劃分為三個類型,但他并沒有歧視、抛棄第三種人的意思,而隻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已。孔子向來主張“有教無類”,他認為即使中等才智以下的人,隻要教育方式适當,也可以取得學業上的成功。在孔子的學生中,即有子貢、冉有、顔回、曾參這樣中等才智以上的聰明人,也有樊遲這樣智力一般的人,孔子都能耐心施教,最終他們都學有所成,為儒家文化的傳播發揮了積極作用。

論語十二章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拘一格降人才)3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仍是現代教育必須堅守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教育,基本上采用的是小班化、一對一式的私塾教育,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相對較容易一些。19世紀以來,随着班級授課制的普遍采用,大班額授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常态,面對一個教學班的50多名學生,教師再進行一對一式的因材施教,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許多教師隻針對部分中上等學生實施教學,導緻學生兩極分化,教學質量整體下降。

在這一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分層教學、小組合作教學,這樣做似乎能夠彌補班級授課制帶來的弊端,但是又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比如如何分層?如何分組?如何确定不同層次的教學内容等等,這些問題在大班額授課的背景下似乎很難解決,唯一的辦法就是返璞歸真,重新實行小班額、一對一的教學組織形式,隻有這樣做,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變成現實。目前,國外許多國家都已經這樣做了,我們國家受教育人口多,空間和辦學條件受限,目前還不能滿足這一要求,期待将來有一天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享受這樣優質的教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