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區夏天集中供冷可以調節溫度嗎

小區夏天集中供冷可以調節溫度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5:07:37

小區夏天集中供冷可以調節溫度嗎(不開空調室溫就能26)1

舜玉花園小區是濟南較早采用類似集中供冷的居民小區,但仍有不少居民自行安裝空調。 (南方周末記者 宋炳晨/圖)

“大量項目自己找上門。”針對最近集中供冷的火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钊頗有幾分意外。他曾參與設計國内多個集中供冷項目,其中就包括2022年夏天爆紅網絡的濟南CBD集中供冷項目。

濟南并不是唯一對集中供冷寄予厚望的城市。從2004年我國首個城市級集中供冷項目——廣州大學城項目運營開始,不到二十年時間裡,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20個集中供冷項目處于運營或建設中,遍布北京、上海、廣東、重慶、河南、山東等多個省市。

南方周末記者通過公開資料檢索的8個國内較為大型的集中供冷項目中,根據體量不同,投資最高的達到50億元,投資最低的也超過1億元。

“電價走高是趨勢,各個城市電力緊張,通過集中供冷就能實現晚上儲能。此外,集中供冷還能實現減碳。”王钊如此分析越來越多城市選擇集中供冷的原因。

更大的背景是,集中供冷得到了政策的支持。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明确提到“積極推進南方地區集中供冷、長江流域冷熱聯供”。

不過,在集中供冷項目在多個省市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從未間斷的争議。

供冷公司難邁的一道坎

“突然就火了,很多人都來打電話問我集中供冷是怎麼一回事。”一位集中供冷項目運營公司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己從業十多年,“從沒見過這種景象”。

集中供冷擁有衆多優勢,減少區域内總裝機容量,減少用戶側設備投資、機房面積以及維護成本等。2000年,我國即印發《關于發展熱電聯産的規定》,鼓勵各地區積極發展城市熱水供應和集中供冷。

王钊透露,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國内參與區域能源項目研究、規劃與設計最早也是最多的專業團體之一,至今已有20年之久。參與規劃設計了超億平方米的區域能源項目,其中已實施的建築面積約3000萬平方米。在國内,集中供冷、區域供冷、區域集中供冷皆指同一件事。

簡單而言,集中供冷是制冷站制備冷水通過管道輸送至用戶末端,然後再經由回水管道回水。1962年,世界第一個冷熱聯供系統在美國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建成并投入運行。當時受技術限制,不論效果還是經濟性,都無法與電壓縮式制冷機相比。

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教授龍惟定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城市區域的集中供冷供熱經過發展,目前已經到了第五代。

供熱供冷系統發展的趨勢是水溫逐漸降低,這源于熱水的損失比較小,但冷水的損失遠大于熱水。比如,第三代系統才具備供冷能力。2014年,第四代系統實現通過50度左右低溫熱水供熱。最近第五代系統體現的是“能源總線”概念,廣泛利用廢熱餘熱。

“管道供60度熱水,即便室外溫度是零下10度,熱水到達用戶末端時有55度左右,仍能滿足供熱需求。但是對于冷水而言,溫度升高兩三度,制冷能力就要差很多。”龍惟定舉例道。

正是這一先天劣勢決定了供冷的“集中”比供暖的“集中”要小很多——為了減小損耗,不得不縮短供冷管網。

王钊指出,考慮到減少輸配能耗以及控制水利平衡,供冷半徑不宜超過1.5千米,沿途損耗應控制在5%以内。“此外,區域供冷站的建設規模應結合建築密度及規劃情況,通過科學計算确定建設規模,并不是一味做大,而是因地制宜,大小結合。”

1.5千米的半徑成為供冷公司的一道坎——想做大卻不能。能否突破1.5千米?王钊認為,基于目前對可再生能源廣泛的應用要求,供冷半徑有所放寬,且從技術上講完全可以突破,但還要考慮經濟效益,“我們認為1.5千米的半徑可以實現更好的效益”。

小區夏天集中供冷可以調節溫度嗎(不開空調室溫就能26)2

濟南龍湖奧體天街是CBD内唯一采用集中供冷的商場,圖為商場溫度實時監控。 (南方周末記者 宋炳晨/圖)

小心“大馬拉小車”

集中供冷最大的優勢是将一家一戶的分體機和中央空調“集約化”,通過建設區域能源站的方式向用戶提供冷量,而且區域能源站的裝機量低于分體機之和,就可以達到與以往相同效果。

從這個角度而言,左右總裝機容量的關鍵是“同時使用系數”——确定有多少空調會同時被人使用。

不過,每個空調同時開啟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同時開啟,由于每天太陽光照的強度和方向不同,室内溫度不同,空調的功率也不盡相同。王钊介紹,通過計算後,大學園區的同時使用系數為0.5左右,商務區為0.7左右,在上述兩種區域同時具有的情況下約為0.65~0.7。

另一大變量在于,實施集中供冷區域内的建築規模。在規劃明确的區域内,建築規模是可知的,但如果各個單體建築的需求不明确,就需要對建築所需的冷負荷進行預測。

龍惟定發現,不少項目設計過程中的冷負荷預測參照了電力系統注重“穩定性和安全性”的模式——将一個區域内所有建築的用能負荷相加後,乘以0.7系數。“現在開始用計算機模拟的方式進行計算,結果比以往精确,但是在計算過程中會輸入一些不利的邊界條件,最後計算出的結果是偏大的。”

這也直接導緻當前運行的集中供冷項目中“大馬拉小車”的情況十分常見——由于政府項目投資大多屬一次性,前期需求預測就會做得“越大越保險”。以園區為例,其建設是循序漸進的,“數據顯示一個園區在開業運營5年之後,達到60%的入住率已經算不錯了”。龍惟定認為,這導緻整套系統的效率比較低。

合肥熱力集團2021年6月發表在《安徽建築》的一篇論文中就描述了這樣的尴尬一幕。合肥市南國花園小區按照當初設計,選用了3台相同大小的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機組和2台260萬大卡和1台125萬大卡汽水熱交換器。十幾年以來居民不斷入住,夏季隻在最熱的時候才會開兩台供冷機組,一般情況下隻會開一台。“三台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機組存在設計指标偏大的問題,設備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偏低。”

當然,如果裝機容量設計過小,不在集中供冷規劃中的建築希望接入集中供冷之時,也會出現裝機量不夠用的情況。

王钊指出,為盡量避免上述問題,達到規劃的冷負荷需求,應當嚴格按照規劃建設。在規劃有集中供冷的片區建設時,政府主管部門經常會要求建設時“必須”接入集中供冷。甚至有負責建設運營的能源公司向住建部門提議,土地招拍挂時便應規定“必須接入集中供冷”。

住宅不适合集中供冷?

國内現有的集中供冷案例特點十分鮮明,絕大多數集中在高密度辦公場所,例如深圳前海、北京中關村、濟南中央商務區等。而且在該區塊建設和規劃的初期,便由政府主導引入集中供冷系統,市政單位參與建設。

既有片區改造實現集中供冷的案例幾乎沒有。“現有商業區的建築一般都自行安裝了分體機或者中央空調,在原有空調可以繼續使用的情況下,沒有必要使用新的供冷系統。”不過王钊也認為,随着發展,原有空調達到使用年限,一樣可以接入集中供冷。

龍惟定認為,是否采用集中供冷也要考慮自身條件。如建築靠近海水或大江大河,有現成冷水資源可以利用,“現在,長江沿岸有的火電廠慢慢要停,他們也在考慮能不能把水用做供冷供熱,我們也在跟一些電力系統的單位研究如何利用”。

2022年6月20日發布的中國城鎮供熱協會團标《區域供冷系統設計标準》中,對适合采用集中供冷的區域進行了限定:建築容積率高,且整個區域建築的設計綜合冷負荷密度大;用戶負荷及其特性明确;全年供冷時間長,且各用戶需求一緻。

這相當于将住宅集中供冷排除在外。牽頭起草該團标的王钊認為,住宅相對于商業區,個性大于共性——每個人的舒适溫度不一樣,用冷時間也不一樣。“大系統用來解決共性問題,因此商業區等适合集中供冷,個性問題則應交由小系統解決,每家每戶裝空調是合适的。”

當然,目前也有不少集中供冷項目“飛入尋常百姓家”。合肥從2004年開始試點住宅小區集中供冷供熱。南國花園小區率先嘗鮮,1249名住戶不僅冬暖夏涼,還有一年四季的生活熱水。龍惟定也發現,上海有兩三個中高端住宅建設了集中供冷系統。

“在住宅做集中供冷要看是什麼樣的用戶。如果業主對舒适性要求高、對價格不敏感、追求生活品質,且收費比較合理,那麼住宅建設集中供冷也是可以的。”龍惟定說。

不能隻看價高,要看綜合成本

作為一個新事物,如何讓使用者心服口服交錢,并不容易。

物價部門核定供冷價格時,常常會提到“供冷價格不能高于用戶自建冷站的制冷成本”。目前國内集中供冷有兩種收費模式:一部制收費和兩部制收費。前者是按照用冷量收費,國内價格一般在0.6-1元/kW·h左右;後者是先按照面積交一部分初始費用,再按照用冷量收費。相對而言,前者對使用者更加有利,為了便于推廣,實際中使用前者的項目較多。

對于寫字樓而言,使用中央空調的情況下,寫字樓的空調系統建設由開發商承擔,物業公司僅需承擔維護和電費。集中供冷的建設雖然減少了前期投入——開發商承擔的部分,但轉變為類似“分期付款”的形式,後期購買冷量——物業公司承擔的部分。王钊就發現,由于物業公司支出變多,他們對這種模式“頗有微詞”,“在物業費不變的情況下,相當于自己的收入變少了”。

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龍惟定參與的一個國家基金項目中,即便是同個集團下的子公司也會因此産生矛盾,置業公司希望在公寓樓進行集中供冷實驗,但物業公司認為單純賣冷量不僅不賺錢,而且還要承擔維修,“搞不好虧錢”,最終否決了這一項目。

相比物業公司的謹慎,供冷運營公司的測算顯示,集中供冷可以有效降低支出。

以珠海橫琴集中供冷項目運營方中電投珠海橫琴熱電有限公司的測算為例,結果顯示中央空調的最終折算冷價為0.639元/kW·h,集中供冷為0.4918元/kW·h,“全年可節約制冷電費超過100萬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集中供冷後,開發商不必建設供冷機房,相當于節省了一塊面積,這塊面積可以用來出租或作為停車場,因此供冷公司在核算供冷為寫字樓帶來的益處時,通常會将這一塊面積的收益也計算進去。

“一提到價格,大家都不由自主想到貴,但是也要想一想,集中供冷為項目省了多少錢,要看綜合的成本。”王钊感歎。

算算“雙碳”賬

經濟賬之外,計算“雙碳”賬也是近些年的一大趨勢。

在國内,建築是與工業、交通并列的三大高耗能領域之一。根據中國建築節能協會2021年底發布的《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2021)》,2019年全國建築全過程能耗總量為22.33億噸标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45.8%。其中,建築使用過程中的能耗,采暖空調占比高達65%。

集中供冷顯然具有優勢。據深圳市前海管理局2018年1月在官網的介紹,前海區域集中供冷系統建成以後,與傳統空調系統相比,節能率可達12.3%左右,每年可節約1.3億度電,相當于減少使用約1.6萬噸标準煤,減少約12.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于5000畝森林的碳彙能力。

現在,集中供冷的能源站通常會進行“冰蓄冷”儲能——夜晚電力谷期,将冷源制成冰存儲,然後在白天用冷高峰時,再轉為冷源為用戶供冷。王钊認為,這種方式有利于減少電力波動,符合調峰政策。

龍惟定認為,能否減碳,還要看供冷系統是否采用了可再生能源,此外,制冷機的效率和能耗都會對減碳效果産生影響,“如果用的都是煤電,很難談得上減碳”。

仿照計算機“總線”的概念,龍惟定将冷暖同供系統稱為“能源總線”,可以将河水、海水這些自然界的熱量,以及人類生産活動中排到空氣中的大量餘熱、廢熱收集起來,進一步加以利用,實現多能互補和多能聯供,進而實現減碳。

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中就提到,探索同一市場主體運營集供電、供熱(供冷)、供氣為一體的多能互補、多能聯供區域綜合能源系統,鼓勵地方采取招标等競争性方式選擇區域綜合能源服務投資經營主體。

(南方周末實習生趙文青對本文亦有貢獻)

南方周末記者 宋炳晨 南方周末實習生 鐘财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