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做好糧食生産?眼下正是秋糧産量形成關鍵期秋糧播種面積超過4440萬畝的江蘇省,目前糧食作物長勢如何?豐收基礎是否紮實?近日,記者走訪江蘇多地進行探訪發現,“高強大”是江蘇全面提升糧食生産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堅持做好糧食生産?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眼下正是秋糧産量形成關鍵期。秋糧播種面積超過4440萬畝的江蘇省,目前糧食作物長勢如何?豐收基礎是否紮實?近日,記者走訪江蘇多地進行探訪發現,“高強大”是江蘇全面提升糧食生産綜合能力的具體體現。
“高”就是建設高标準農田。在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徐州沛縣胡寨鎮的高标準農田千畝示範方裡,稻田成片、阡陌縱橫,白鹭與無人植保飛機同框飛舞,成片稻穗長勢喜人。
“過去咱這是補丁地、巴掌田,洪澇幹瞪眼,灌溉跑斷腿,種植收割兩頭難。通過高标準農田建設,現在路成網、田成塊、地平整、渠暢通、澇能排、旱能灌,‘望天田’變成了‘高産田’。”談及糧食生産,沛縣胡寨鎮吳雙樓村冉升谷物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張明兵說,以前,小麥産量隻有800多斤,現在已經提高并穩定在1200斤,460畝流轉地夏糧純收入就有10多萬元。
據統計,徐州已建成高标準農田661.4萬畝,占耕地面積比重達72%。其中,水稻畝均産量580公斤以上,小麥畝均産量450公斤以上,畝均糧食增産100公斤以上,已建成的高标準農田項目區糧食增産4.2億斤。
徐州市高标準農田建設項目是江蘇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代表之一。今年3月份,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通知,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建成5000萬畝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畝産1噸的高标準農田,其中2021年新建390萬畝。記者從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6月底,江蘇已完成360萬畝高标準農田建設,占年度建設任務量92%,越來越多的“糧田”變成“良田”。
“強”就是強科技。“糧田”變成“良田”的背後,是科技的力量。“眼下正值水稻抽穗揚花的關鍵期,如遇連陰天氣,需要連藥帶肥一起施,以确保産量。”在江蘇連雲港灌南縣新集鎮溫莊村水稻基地裡,縣鄉兩級的農技人員正蹲在一塊兒,為農戶現場授課,講解水稻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農技員話音剛落,伴随一陣轟鳴,一架小型植保無人機緩緩升空,快速飛過碧綠的稻田,灑下一片片水霧。基地負責人溫井如介紹,在政府部門農機具購置補貼支持下,他僅花了4萬多元就買到了最新款的藥肥一體無人機。“全程遙控操作,8分鐘就能完成30畝地的農藥噴灑和施肥工作,省時又省力,畝均産量能增加15%左右。”溫井如說。
作為全國首批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範省,到2020年底,江蘇已建成66個省級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水平達82%。
在沛縣,當地正在大力推廣高質高效栽培技術,通過建設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等,在高産田裡“挖”産量。
“全縣共建設省部級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方34個,面積5.8萬畝,建設省級綠色防控示範區5個,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40%以上,提升了農産品産量、質量和效益。”沛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封文雅表示,通過一系列技術應用,沛縣已實現水稻單産畝增25公斤,玉米單産畝增35公斤。
“大”就是做大産業鍊。“土地要持續穩定産出效益,必須延伸糧食産業化鍊條,走市場化、融合化發展之路。”在江蘇農村走訪,不少種糧大戶這樣表示。
沛縣是江蘇最早探索農業産業化聯合體的地區之一,摸索出了“龍頭企業 基地 新型經營主體 社會化服務組織 農戶”的糧食生産模式。位于沛縣魏廟鎮的徐州廣勤米業有限公司就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
“在農業生産環節,龍頭企業不好做的,就交給家庭農場;在農業服務環節,家庭農場做起來不劃算的,就交給合作社;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上,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幹不了的,就交給龍頭企業。”廣勤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茂棟說,通過建立分工協作、利益緊密的聯合體,既保障原料供應又共享增值收益。
除産業化聯合體之外,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已成為助力糧食生産的主力軍。“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和要素的相互融通是農業産業化聯合體與傳統訂單農業的重要區别。”沛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威說,多方通過資金、技術、品牌等融合滲透,實現“一盤棋”配置資源要素,增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江蘇各地還積極探索創新糧食生産組織經營形式,如鹽城射陽聯耕聯種、徐州睢甯農田托管、蘇州昆山大戶規模經營等。截至2020年底,江蘇家庭農場超17萬家,農民合作社8.5萬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97家,已經成為現代糧食生産的主導力量,推動江蘇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規模經營比重達到40%。
記者 蔣 波
來源: 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