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裡的“椿”,原指大椿,也稱櫄木,是古代文獻中的長壽樹,古籍《禹貢》、《左傳》、《山海經》、《莊子》等有記載。傳說大椿因具有無與倫比的高壽而被古人崇拜稱頌,因此人們經常以“椿”來形容高齡,如椿年、椿齡、椿壽等,後來又慢慢演變稱父親為“椿庭”,“椿萱”比作父母,椿萱并茂比喻父母長壽并健在。
山海經等古籍中有記載
日文漢字裡的“椿”(つばき)讀音[tsubaki]則專指茶花,與中文的“椿”意思雖完全不同,但本人經過查閱相關資料追根溯源,将日文“椿”的來龍去脈進行梳理,還是看到了中文“椿”對其影響。
茶花:美人茶
茶花于公元720年自唐代傳入日本,當初日本沿用了中國對茶花的稱呼“海石榴”(現已很少使用),而日文漢字“椿”的來源最早記載于公元733年日本的《出雲風土記》,依據相關資料所言,在平安時代,東傳的中國圖騰有三大瑞物,即瑞鳥鳳凰、瑞獸龍及瑞木大椿。由于茶花具有花開持久、花期長久、樹齡長壽等祥瑞特征,所以日本古人将它視為大椿的化身,奉為神樹并賦名“椿木”,茶花的“椿”名由此而來。
茶花:菊冬至
日本《古事記》提到,僧人比丘尼若狹八百終其一生都攜帶椿樹行腳日本各地,其所到之處皆種植椿樹,這是日本各地的佛寺多見山茶古樹的緣由,傳說若狹八百活到八百歲,就跟中國的彭祖一樣,所以日文漢字“椿”的長壽寓意可見一斑。
茶花:珍品
日本江戶時代的《花壇地錦抄》記載有250種茶花圖形及解說,證明當時茶花就已經是流行的觀賞植物并有多種園藝品種盛行,它被普植為庭園木、椿垣、防風林,植于神社、寺廟則與宗教信仰息息相關。到了明治時代,民間緻力于品種改良,逐漸将古茶花發展為現代茶花,東京稱為江戶椿,關西(大阪)稱為京椿,九州熊本以單瓣梅蕊的肥後椿著稱,二戰後日本東北發現了雪椿的分布,今日奈良、九州,長崎、近畿、四國、大阪等地都是茶花著名的栽培地區。除了緻力新品種的培育外,日本更注重古廟老樹的保護,如栽培有400年曆史的五色八重散椿、富山縣永見市870年樹齡及廣島縣賀茂郡1300年樹齡的古茶花均被政府列為天然紀念樹,并妥善保護而聞名于世。
茶花:費舍
追尋日本茶花發展的脈絡可以發現,日文漢字“椿”的源頭指向中國遠古的“大椿”,與中文的“椿”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長壽之花的茶花是聯系的核心。
茶花:開滿枝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