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想對廈門市民說什麼呢?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垃圾分類想對廈門市民說什麼呢?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一次性幹電池是有害垃圾,還是其他垃圾?落花落葉是其他垃圾,還是廚餘垃圾?一次性餐盒、油漆桶、椰子殼又是什麼垃圾?不久前,廈門市環境衛生中心發起的抖音挑戰賽“高分選手見圾行事”話題播放熱度已超2200萬次。
獲得“分類高手”稱号的廈門市民胡小姐說:“自從開始實行垃圾分類,這方面的話題就沒斷過。有一次,我在小區裡聽到幾位大爺大媽坐着閑聊,突然就開始讨論什麼垃圾屬于哪一類。辦公室同事間關于垃圾分類的話題也多了起來,每次丢垃圾前都要讨論學習一下。”
自2016年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以來,廈門已經形成了全民參與的火熱氛圍,“垃圾分一分,廈門美十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廈門人每天的日常。
垃圾分類是生活小事,也是民生大事。廈門從頂層設計、立法管理、宣傳教育、分類體系建設等方面入手,創造出可複制可推廣的垃圾分類“廈門模式”,全民參與氛圍日益濃厚,全程分類體系完整配套,分類實效明顯呈現。
去年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生活垃圾分類“廈門模式”榜上有名。這意味着,生活垃圾分類“廈門模式”已被作為一個樣本,開始向全國推廣。
垃圾分類工作,最難解決的是市民的習慣。除了精準分類,廈門還鼓勵市民源頭減量,開展“一米菜園”、制作環保手工皂、推廣生态酵素等活動,激發群衆參與的熱情。在海滄東孚街道過坂社區,居民們除了把果皮、菜葉等制作成環保酵素,用來當清潔劑,還把殘渣漚制成有機肥料,用在農作物上,減少垃圾量。湖裡區長樂二期小區引導居民源頭減量,僅廚餘垃圾量就從每月22噸減少為14.2噸,實現減量36%。
廈門還在全市1164所幼兒園、大中小學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把垃圾分類納入教學體系,通過繪畫比賽、創編歌曲、社會實踐等,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的良性互動。
隻有從業者和市民的整體素質都得到提升,垃圾分類才能更好地推行下去。今年8月,廈門垃圾分類學院應運而生。該學院圍繞“垃分宣傳、垃分人才培養、垃分相關問題研究”三項任務,借助院校平台優勢,聚集國内垃分人才,進行垃分理論成果和工作體會分享,為廈門垃分工作培養大批“明白人”,為廈門垃分工作向縱深發展奠定基礎,并借助國家開放教育平台,向全國、全省輻射,推廣垃圾分類“廈門模式”。
如今,垃圾分類已成為廈門市民的文明自覺、行為習慣和良好風尚。在廈門,垃圾分類知曉率達100%,參與率90%以上,準确率80%以上。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03日 09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