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刻舟求劍? (一)課文原句:同上(二年級上冊第14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小學課文刻舟求劍?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一)課文原句:同上(二年級上冊第14課)
(二)文化因素: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锲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三)文化内涵:引文的内涵是:楚國有一個人坐船過江。他的劍掉到江裡面去了,于是他趕緊地在船掉劍的那個地方刻印記,一邊刻一邊說:“這裡是我掉劍的地方。”船停下來了,他就從船幫刻印的地方進入水中找劍。殊不知船已經走了很遠的路了,可是劍并沒有跟着走。像他這樣找劍,不是很讓人不理解嗎?
從引文中可知:“刻舟求劍”是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的意思。人在生活中需要變通的事太多了,這個故事可以讓人想到:事情發生了,應該先靜下心來想一想:事情發生後可能産生的情況會怎麼樣,接着會怎樣發展,然後根據可能發展的情況想對策,要有随機應變的本領。
《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中有這樣一句話:“似你這樣尋根求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膠柱鼓瑟”的“柱”是樂器瑟上面用以調音的短木。“鼓”是彈奏,全語的意思是:彈奏瑟時,用膠把瑟上調音的柱粘住,比喻做事拘泥死闆,不知靈活變通。上述這句話的意思是:不一定什麼事都窮追到底,處事要靈活一些
說明:為了幫助小學生家長順利地為自己的孩子答疑,幫助小學新入職的教師查找資料,幫助高年級學生順利自讀,本《随筆》将對這些含傳統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講解。敬請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