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促進非遺活起來

促進非遺活起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02:51:30

眼下,人們對非遺的熱情越來越高漲。

不久前的“非遺購物節”開出531場直播,1200多萬人次觀看,售出近40萬件非遺商品。

促進非遺活起來(活起來才能活下去)1

圖源:文旅之聲

非遺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貝”。熱鬧過後,還得靜下心來思考,非遺保護,真的能樂觀嗎?還有哪些難點值得繼續攻克?

浙江是非遺大省,非遺項目種類多、數量大,有8項非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還有2項入選“急需保護”名錄。

相應的,浙江的非遺保護任務也很重。

不過,經過多年的工作積累,浙江非遺保護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以海甯皮影戲為例:

以錄音錄像的方式保存了海甯皮影戲的圖文資料,留住了文化基因;

通過“師徒簽約”培養重點傳承人,通過各種帶教活動培養皮影藝術愛好者,充實後備人才隊伍;

圖源:視覺中國

評價非遺項目是否真正活起來,一個重要的标準,就是看它是否融入人們的生活和當地産業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海甯皮影戲的保護還算不錯。

然而,對于一些重點保護項目,可以花大力氣搶救扶持,但面對省内241項國遺、886項省遺、5905項市遺以及一萬多項縣遺,又該如何讓它們煥發活力?

非遺保護之難,在全國是一個共性問題,根本原因或許是非遺紮根生存的傳統文化土壤正逐漸消失。

長久以來,非遺一直深深嵌在一方水土的文明演變之中。

比如,在淵遠流長的桑蠶文化浸潤下,種桑、養蠶、絲織、刺繡成為杭嘉湖一帶百姓維系生存的行當,孕育出杭羅織造、輯裡湖絲手工制作、雙林绫絹織造等傳統技藝,衍生出含山軋蠶花、掃蠶花地、新市蠶花廟會等傳統民俗,流傳千年的農業文化遺産桑基魚塘系統至今依舊在發揮作用。

促進非遺活起來(活起來才能活下去)2

圖源:視覺中國

這些,折射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不曾斷流的桑蠶文化,曆朝曆代“農桑并重”之策下的百姓生活,以及古代絲綢之路的曆史意義。直到今天,以桑蠶文化為基礎的中國絲綢依舊是極具辨識度的中國文化金名片。

因此,非遺大多紮根于鄉土文化之中,非遺保護面臨的難題,背後是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急速躍遷過程中,鄉土文化的日漸衰退——

在流行舉辦現代婚禮的今天,“十裡紅妝”傳統婚嫁習俗怎麼傳承;

家家戶戶都不用竈頭了,竈頭畫還如何生存;

現代捕魚業已經普遍采用機械化方式,口口相傳的漁工号子還能延續嗎……

非遺的文化語境逐漸削弱,非遺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傳承困境。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上述非遺項目已經通過文圖、影像、實物展示等方式得以保存,以舞台再現、進校園、出版讀物、開發衍生産品等方式傳承、傳播。

可是,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非遺傳承後繼無人、缺乏活力的問題?

進一步來說,又該如何跳出非遺項目本身,從上遊重塑群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從下遊激活非遺在産業發展中的活力,重新培育非遺生存發展的土壤?

說到非遺保護,還有一個問題不可回避,非遺怎樣才能重新建立與現代生活的鍊接?

這就離不開我們反複說起的那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非遺世代相傳到今天,原本就具有強大生命力。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對非遺的定義,可以“被不斷地再創造”,是非遺不同于文物的核心特質。

圍繞着“再創造”,浙江有不少探索。比如,

2021年以來,浙江圍繞傳統工藝,推進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工坊的創建,并提出目标,到2022年底,命名首批10個傳統工藝工作站、50個左右省級非遺工坊。

什麼是工作站,什麼又是非遺工坊?

簡單來說,工坊着眼非遺的生産、就業和發展,提升核心技藝、産銷能力,培育特色品牌,促進就業增收;工作站以工坊為支撐,發揮平台作用,整合高校、研究機構力量,着眼非遺項目的研究、産品設計的研發、傳承人群的研培,共同促進傳統技藝發展,做強相關産業。

比如“宋韻薪傳”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由上城區文旅局和萬事利絲綢、南宮秀文創、龍寶堂青瓷藝術館三家公司共建,與杭羅織造技藝、杭州刺繡、南宋官窯燒制技藝、杭州銅雕技藝等十多項非遺項目保護單位一起,圍繞“宋韻薪傳”,研發相關産品,共同營造宋式生活美學。

促進非遺活起來(活起來才能活下去)3

杭州市上城區文創産品熏香。圖源:杭州上城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

工作站與工坊所做的,就是為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搭建一個融入現代生活、體現當現價值的平台,為非遺提供更多轉化的途徑,創造更多生活化的應用場景。

以傳承支持産業,以産業促進就業,以就業助力傳承,一個非遺保護閉環就這樣逐漸形成。當然,最終實效如何,還有待時間檢驗。

像這樣的促進非遺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方式、手段,我們還需要有更多。

當前,非遺保護是一項和時間賽跑的工作,等不得、慢不得。

時至今日,我們仍有不少非遺還處在“瀕危”的邊緣,保護工作還遠沒到可以歇口氣的時候。比如:

許多非遺仍面臨着嚴峻的傳承問題,如何更好地保存非遺的文化基因,促進傳統工藝的振興,還需不懈努力;

一些非遺項目雖然完成了搶救的第一步,但輸血之後如何實現自身的造血,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同門類的非遺還存在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并非所有的非遺都能與旅遊、文創相結合,怎樣找到與非遺項目相适應的發展路徑,還有更多的機遇值得捕捉……

說起浙江的優秀傳統文化,人們可能會聯想到良渚古城遺址、大運河、西湖等文化遺産,但是,非遺承載着民衆智慧和生活美學,也都是浙江文化标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浙江非遺保護不乏成績,卻也任重而道遠。不斷激發曆史使命感、責任感,保護好更多非遺,讓它們活起來、活下去,十分必要。

期待着更多的非遺在大衆生活中複興,在奔向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道路上,與時代同行。

本文來源:浙江宣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