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境關,位于雲南富源縣城東南7.5公裡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稱界關。自古入滇有三條路:靈關道(川西入滇)、五尺道又名石門道(昭通入滇)和勝境關。勝境關是元代以來,中原内地入雲南最重要的通道,被稱作“入滇第一關”、自元、明、清三個朝代以來,數百年間一直是由黔入滇的第一個重要關隘。明朝初年大兵進軍雲南,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考察雲南,曆任雲貴總督履職等重要事件均經過此地。
勝境關第一大地理奇觀,就是“滇南勝境”牌坊兩側的石獅子。幾百年來,人們發現,貴州一側的獅子周身布滿青苔,頗有滄桑之感。而雲南一側石獅則完全幹爽保持石質原色。多數人認為,這是兩地氣候迥異所緻,然而,兩獅不過相聚三米,在一地一坊之内,氣候差異能夠如此巨大,以至于讓獅子呈現出不同的風化特征?這是一奇,也是一謎。
這是面向貴州一側的獅子,明顯可見獅子周身的苔痕。
這是面向雲南一側的石獅。周身通透,有少許灰塵。幾百年來如此。面對此景,如不是親眼所見,真會以為是誤傳,這是“雨師好黔、風伯好滇、貴州多雨、雲南多風”的聚集點,這種以“天”分界,以氣候分界的神妙景觀令過往或雲遊到此的文人墨客贊歎不已,明代狀元楊升庵曾寫下“西望則山平天豁,還觀測箐霧瘴去。此天限二方也”大為驚歎。
界關橫跨山坳通道。原界關已損毀。這是1980年代重修的界關,基本保持原格局。
關城之外,就是貴州盤縣境内。
這就是當年的官道,依然在使用。重新之後,味道淡了許多。勝境關附近,雲南境内土地上種滿玉米土豆,而貴州境内則幾乎全是石漠化的石山。
勝境關标志性建築——“滇南勝境”牌坊,這座始建于明代景泰四年的牌坊高13.32米,寬11.2米,坊間兩小一大的洞門就像并排的三個門字,古驿道由東向西從中穿過,伸向遠方。
雲南一側,有匾額題字:萬裡晴空。
貴州一側,有匾額題字:黔江陰雨。
勝境關地理位置險要,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殘留的炮身。明初平雲南大軍經過此地,明永曆帝西逃雲南經此地,吳三桂入滇經此地,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此地,1950年解放大軍金雲南經過此地。
21世紀初,雲南富源曾在此立“滇黔交界”碑。
但不久以後,貴州方面認為由雲南将碑身立在貴州地界不妥,于是在某個日子,不明身份的人将碑身炸毀。空留基座。
這是勝境關第二大地理奇觀,也是另一大未解之謎的所在——虬龍亭。虬龍亭的秘密在于地面上的“石龍”,這是兩塊凸起于平地的整塊岩石,形體似兩條蛟龍纏繞,其中最神奇之處,在于龍身交彙處的龍背上,居然冒出一泓清泉,泉水甘冽可口,在大旱之年依然汩汩流出,從未幹涸。
但凡往來行人,均會在此小憩。然後得石龍一瓢飲。無數人對石龍出水覺得不可思議,趴在地上尋找泉水來源,但完全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迹。
在喀斯特地區,地表水原本就奇缺,地面有泉是很罕見的事情。更何況,石龍所在的位置,幾乎位于山巅,周邊亂石遍布,植被稀疏,這一眼清泉如同無源之水,無人說得清楚他的來龍去脈。
幾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在這裡飲水,更不知有多少人在這裡陷入迷思。這就是勝境關的兩大地理未解之謎——石獅與石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