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發現,對時間的認知還是比較模糊,在電子産品上以數字顯示時能夠認識得又快又好,而在鐘表上就經常會認的不太準确。
認識時鐘:
如上圖“圖a"顯示,鐘面上紅色長長細細的指針是分針,分針每走一圈需要60分鐘;
鐘面上有12個數字,每兩個數字之間是1大格,一共有12個大格。 每個大格中間有5個小格,從12到1之間有5個小格,從1到2之間也有5個小格,以此類推。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對應分針的60分鐘);
鐘面上藍色較短的指針是時針, 時針每走一圈需要12小時, 一天共有24小時,也就是藍色時針需要走2圈;
如圖a中鐘面上有1-12的數字之外,外圈較小的5-10-15-20-25等數字作用是起輔助分鐘識别的作用,之所以每隔5個格子才标示數字,而不像圖a1中那樣每個數字都标示出來,是因為鐘面外圈較小,如果全部标示出分鐘數的話反而會幹擾時間的識别。
分鐘和時針都沿着橙色箭頭所指的方向轉圈走,它們行進的方向稱為順時針方向,而正常的鐘表都不會反方向走。
時鐘的識别與表示方式:當分鐘指向12時,時鐘指向幾就是幾點整,如下圖
文字計時法:
在數字後面加個“時”字,如上圖的時間可表示為:
9時,6時,3時,12時等;
電子計時法:
是幾時左邊就寫幾,中間寫并排豎着的兩個點,右邊寫兩個“0”,以下圖所示的時間為例,則可表示為:
9:30、6:30、3:30、12:30等;
當分針指向6時,時針超過幾就是幾時半,如下圖:
知識拓展:
鐘表的認知就先分享到這裡,古時候的人們既沒有手機也沒有鐘表,那麼他們通過什麼來計時呢?
讓我們先來看下面的兩張圖,這兩張圖的的儀器就是古時候的計時工具,第一張圖中的儀器叫"日晷儀"也稱"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
日晷
第二張圖中的儀器是“沉箭式銅漏壺”,使用時,首先在漏壺中插入一根刻有時刻的标竿,稱為箭。箭下以一隻箭舟相托,浮于水面。當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杆相應下沉或上升,以壺口處箭上的刻度指示時刻。是不是既有趣又直觀呢!
沉箭式銅漏壺
小問題:好了,關于古代的計時工具就分享到這裡,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有趣的計時工具或方式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知識。
“小萌娃愛學習”期待您的持續關注,我們定期更新探讨關于小學孩子生活及學習中的常見問題解決方法與思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