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長期吼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長期吼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1 13:34:41

長期吼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01前兩天,我在茶樓裡和一對母子拼桌當時媽媽拿着勺子,往3歲多的孩子嘴裡喂粥,孩子說“燙”媽媽大聲吼道:“哪裡燙你就是不想吃”孩子愣住了,我也愣住了“整天給我惹麻煩,煩死了”媽媽憤憤地說隻見孩子低着頭,配合着吃,眼眶分明紅了,有眼淚在打轉着,硬是沒掉下來孩子哭都不敢哭出聲,多半是經曆多了這種咆哮,知道哭是沒有好果子吃的,隻能忍受最終,媽媽簡單、粗暴地完成了她的喂食,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長期吼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長期吼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吼孩子的危害能有多離譜)1

長期吼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01前兩天,我在茶樓裡和一對母子拼桌。當時媽媽拿着勺子,往3歲多的孩子嘴裡喂粥,孩子說“燙”。媽媽大聲吼道:“哪裡燙!你就是不想吃!”孩子愣住了,我也愣住了。“整天給我惹麻煩,煩死了!”媽媽憤憤地說。隻見孩子低着頭,配合着吃,眼眶分明紅了,有眼淚在打轉着,硬是沒掉下來。孩子哭都不敢哭出聲,多半是經曆多了這種咆哮,知道哭是沒有好果子吃的,隻能忍受。最終,媽媽簡單、粗暴地完成了她的喂食。

這種吼叫的親子模式,你熟悉嗎?美國社會學家莫裡·斯特勞斯的一項研究表明:親子相處有問題的家庭中,90%的父母都吼過孩子。現實生活中,我也見過不少家庭,溝通基本都靠吼。家庭日漸像個情緒垃圾場。明明是為了孩子好,說出的話卻句句都像刀。當我們以愛的名義,肆無忌憚地吼罵孩子,自以為是在“管教”和幫助孩子,殊不知,那個沉默着不說話的孩子,内心早已傷痕累累。父母一時沖動,孩子卻可能因此賠上一生。

02網上有個問題:“從小被吼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很多網友默默地答了兩個字:自卑。而這種自卑,是被大人親手教會的。記得在家門口的廣場碰到過一個七八歲的女孩。晚飯後,被父母帶出來玩兒,不小心摔了,手掌蹭出血來。“這麼笨!”“玩也不會玩!”孩子爸咬牙切齒地吼。小女孩直接一聲不吭、頭也不回地走了,轉身對着媽媽哭訴:“我又不是故意要摔的”“我覺得爸爸一點也不愛我……”

當我們大吼大叫時,孩子不能學到任何教訓或道理,隻會被席卷進情緒的黑暗漩渦裡,并且照單全收大人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ta一定不愛我。”“他們貶低我,說明我有問題,我不好。”“我隻有讓别人開心了,才會得到愛……”心理學家科胡特這樣說:“孩子需要母親眼中反映的光輝來維持自戀的滿足……”父母冷酷的目光,将把一個孩子遺棄在空寥的宇宙之中,永遠找不到回家的歸途。一切都是不确定,那就不斷尋求關注、不斷讨好。活得怯懦,小心。一旦受傷害,隻會默默承受。即使做得很好,也傾向于自我貶低。自卑到骨子裡。一個孩子的價值感和自信心,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03吼孩子的殺傷力,當然不止于此。我在一節手工體驗課上,遇到過一個媽媽和她6歲的兒子。制作手工的過程中,孩子媽媽一個勁兒地吼孩子:你應該這樣,不能那樣,你都聽不見我說的話嗎?耳朵聾了嗎?……孩子一直咬着嘴唇不說話,手裡的動作明顯減緩。作品好不容易完成後,孩子又被媽媽拉着拍照。全程,孩子都僵硬地配合着媽媽,但是眼神裡滿是空洞、茫然。這個孩子的整個狀态,其實是“木”的。總是被吼罵的孩子,他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欲望,明顯在下降。腦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長期大吼大叫的環境中,孩子大腦中的杏仁核會被不斷刺激。杏仁核,主要是負責處理憤怒和恐懼這兩種情緒的。

如果杏仁核反複被刺激,孩子就随時生活在恐懼中。一個随時都在擔驚受怕的孩子,他的學習注定低效。正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校長問學生拉加:“你如此用功,學習成績卻一直都很差,原因到底是什麼?”拉加答:“恐懼”。

哈佛醫學院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的研究結果,更加觸目驚心。他和他的團隊發現:長期被語言暴力對待的孩子,他們的海馬體(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和胼胝體(連接左右腦的神經纖維束)體積縮減。這說明,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明顯下降,孩子整個智商都受到直接影響!

04都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孩子這一生,就是在父母的舌尖上長大的。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改變動辄吼罵孩子的情況?

第一,學會喊停。

育兒專家羅靜說:“對于容易情緒失控、愛吼孩子的父母來說,學會喊停,是育兒中特别特别重要的一課。”喊停,意味着我們開始放下所有的“你應該”“你必須”之類的執念,真正看見孩子;意味着,我們終于明白,孩子生來就是跟我們不同的生命個體,他們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一路摸爬滾打,一路犯錯和嘗試,最終去長成他們獨一無二的樣子。下一次,當我們覺得孩子不聽話、表現不如意時,當我們忍不住要吼孩子時,請對自己喊停。如果很難刹車,那不妨暫時離開孩子,到一個角落,情緒緩和以後再回孩子身邊。我們還可以在日常溝通中教會孩子:“寶貝,如果我情緒上來了,你可以跟我說:爸爸/媽媽,請停一下!”

第二,學會覺察

如果喊停很難,那麼先從記錄我們的情緒開始。《超級育兒師》中就有過這麼一段畫面:一位媽媽說話随時在咆哮,她的孩子脾氣也非常急,動辄就在哭鬧。孩子問媽媽問題,媽媽答得不耐煩了,直接吼:“不許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孩子哭着求抱,媽媽大喊:“我拎着東西怎麼抱你?”

節目組安排這位媽媽到聲音體驗場所。當聽到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在耳邊回放時,這位媽媽崩潰了。她淚如雨下,表示對自己的歇斯底裡感到“害怕”“恐懼”。連大人都扛不住的吼罵,孩子又是如何煎熬着過來的?所以,如果你一直習慣于靠吼去跟孩子溝通,不妨試着記錄下自己的情緒。用紙筆,或者錄音、錄像。這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覺察和反省,從而一點點學會,放慢語速,放低語調,用更溫和的态度,去跟孩子溝通。

第三,試着用一些溝通技巧

人們隻有在情緒良好的情況下,才能配合、反省、作出改變。大人是這樣,小孩更如此。所以,日常生活中,記得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件。比如,孩子吵着想要吃餅幹,而家裡剛好沒有。不要急着吼罵孩子不懂事,而是看到孩子的心情:“你現在很想吃某個餅幹,我其實也很想吃……”再處理事件:“我也很想現在有,我們明天去買,你明天一定一定要提醒我去買啊。”另外,多用“我”而不是“你”做主語。比如看到孩子把顔料扔一地,不說“你怎麼又把顔料亂扔?!……”,而是說“我看到地闆上都是顔料……”前者是指責,容易引發孩子抗拒或回避;後者是描述,孩子樂于配合、尋求解決辦法。

第四,從根上改善親子關系

有研究數據表明:親子關系增長10%,小學生的學校歸屬感相應提高8.42%,良性的品德行為提高7.14%,學習成績提高4.01%,認知能力提高3.36%。可惜很多父母本末倒置了。他們不惜破壞親子關系,去反複盯住孩子的那些“問題”“毛病”。誤以為:隻有孩子聽話了、有進步了、變得優秀了,才能好好尊重他、愛他、接納他。全錯了。不是孩子聽話了,我們才尊重孩子;而是我們尊重孩子了,孩子才聽話。不是孩子進步了,我們才信任孩子;而是我們信任和接納孩子了,孩子才能進步,也才可能更優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父母需要善待自己。承認自己也會有做得不當的時候,接納自己,然後下次改善。當我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又不接納自己的情緒時,就很容易向孩子大吼大叫。所以,先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再去照顧孩子的人生吧!與所有父母共勉!

來源:央視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