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攴”部的一個漢字“敏”。“敏”是現代漢語常用的漢字, 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其詳情如下:
敏。讀mǐ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敏,疾也。從攴,每聲。”許慎認為是形聲字,本義是迅速;靈活。但如果分析敏的早期文字字形,會發現“敏”其實也是會意字,看字形演變:
(敏的字形演變)
“敏”字的甲骨文字形從又(或攴)從每,每亦聲。“又(或攴)”表示手(或者手持器具)之象,“每”表示女子或母親之義。合起來,會母親或女師以手或手持器具(教鞭)施教啟智之意。這其實就是最原始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目的很樸素,就是讓孩子(人)迅速(跑得更快)、靈活(能躲避野獸或敵人)起來,後來,“敏”又引申為聰慧,就是使人聰明、靈慧起來。
小篆整齊化,隸變成“敏”(可見“每”字的解說,“每”有敏捷義,有母親義,第36課)。
所謂的“疾也”就是就是快速;靈活。比如敏捷;靈敏。《詩·小雅·甫田》:“曾孫不怒,農夫克敏。”毛傳:“敏,疾也。”周王喜在心頭不發天子之怒,農夫們感恩戴德勤于農事。這裡的敏,指農夫們幹活又好又快,勤勉的樣子。《論語·裡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何晏注引包鹹曰:“讷,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
(高士圖)
本義之外,“敏”還有其他用法:
(1)聰慧。如:聰敏;敏慧。《廣韻·轸韻》:“敏,聰也;達也。”《論語·顔淵》“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我雖然不夠聰慧,也要實行您這話(即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顔回像)
(2)勤勉。《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劉寶楠《論語正義》:“敏,勉也。言黾(mǐn,努力)勉以求之也。”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勉追求得來的人。
(3)審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禮成而加之以敏。”杜預注:“敏,審當于事。”禮節周到,态度審慎。又莊敬。《玉篇·攴部》:“敏,敬也,莊也。”
(4)才能。《國語·齊語》:“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于田野。”韋昭注:“敏,猶材也。”使出全部的才能(氣力),在田地裡幹活。
(5)中國古代五音之一“商”的别名。《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叠,羽謂之柳。”郭璞注:“皆五音之别名。”
(五音)
(6)通“拇”。足大指名。《爾雅·釋訓》:“敏,拇也。”《類篇·攴部》:“敏,足大指名。”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敏,假借為拇。”《詩·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鄭玄箋:“敏,拇也。”踩着天帝的拇趾印(因此生了周的先祖後稷)。
此外,“敏”還是姓氏,《萬姓統譜·轸韻》:“敏,見《姓苑》。”
“敏”的小篆寫法如圖:
(敏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590,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