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革命”,最初是“革誰”的命?
如今,“革命”的含義大家都懂,指的是自然界、社會界或思想界發生了重大革新,比如“辛亥革命”、“信息革命”、“工業革命”、“技術革命”、“綠色革命”等等。其實,“革命”一詞的最初含義并非如此寬泛,它是意有專指的。
革命一詞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最早見諸文字的,當為《周易》。《周易》中的《革卦·彖傳》就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周易》中所說的 “湯”,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統治王朝的開基者——商湯天乙。他曾經領導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殘暴統治的同盟部族,運用戰争手段,一舉推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
“武”則是周朝的開拓者武王姬發,商朝末期,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滅周興。
所謂的“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是說湯、武起來推翻前朝的殘暴統治,建立新的王朝,是順應時代人心的。這裡的“革命”就是一個專用詞,指的是變革天命。
因為,古代人認為,天子受天于命,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稱之為革命。商湯推翻夏朝,周武王取代商朝,這種改朝換代的行為稱為“湯武革命”。
上述的革即變革,命即天命,所以,革命就是變革天命,是專指改朝換代的武力戰争。這是古人從神權政治觀出發對革命作出的最初解釋。從而證明商王湯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實施變革更替朝代,是應天命、順民意的正義之舉。
而現代語義中的“革命”,則是源于日本人的引申與運用。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的日本人,對“革命”一詞也頗衷情,随後,他們将其語義略微擴大,運用于共和制變革君主制的大事件中,如率先稱呼孫、黃等人為“革命黨”。
清末的華夏,“革命”詞義更加擴大,泛指一切重大革新。如,梁啟超1899年在《清議報》上著文提倡“詩界革命”,就是“革命”一詞語義寬泛化的顯著代表。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