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心正舉研究院
文/郝宇 正心正舉特約作者
“研表究明,漢字的序順并不定一能影閱響讀,比如當你看完這句話後,才發這現裡的字全是亂的。”
看到這句話,大腦自然會因久而久之培養的語感,自動、迅速地為我們處理并加以整合。無疑,這種思維定勢為我們節省了大量時間,使紛雜事務得以高效處理。
然而,這種思維在助益我們的同時,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我們的思維呢?
如上所示,你會為這幅圖取何名呢?或者說,你會想到什麼?
你或許會想到飛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或許會感到凄清幽冷;或許會感慨“一線天”之景;你或許會為之取名為山幽、孤崖。按思維範式,想到此處已足矣。
這實則是齊白石先生的代表作《蛙聲十裡出山泉》。“蛙聲”一出,已是精妙,再加“十裡”,更添意境。
“蛙聲十裡出山泉”一出,時空之感具備,在清幽山水外,更多幾分曆時性與發展性。從這幅圖中,我們便能領會思維定勢的禁锢和“三全”思維的精要。
何為“三全”思維?即“全息”、“全觀”、“全程”。
換句話說,這番對比便是實體性思維和生成性思維的碰撞。要闡釋三全思維即生成性思維,便先要了解思維定勢即實體性思維。
一、實體性思維體察外物的特點是什麼?
1、靜止性。
2、共時性。
3、閉環性。
1.靜止性
用實體性思維體察外物,往往将外物視為無生命的、靜止的對象。觀照的隻是對象本身。“萬物皆備于我。”“我”便是衡量一切的主體,而外物,不過是冷冰冰、靜止的對象罷了,僅供“我”觀察、分析,外物本身不具備自主意識。
比如看到上圖,我們感受到的凄清幽冷、高山孤崖、流水潺潺,無疑不是從“萬物皆備于我”的角度去體察。因此,蝌蚪這樣的生命體便會被忽視。蝌蚪與高山流水一同被視為與人無交互關系的、冰冷的視覺圖案,而非被當做真正的有機體。以這種方法體察到的萬物無一絲鮮活之氣,思維也會随之僵化。
2.共時性
實體性思維中遊離于時間因素外,隻有橫向的、瞬時的、當下的發展,并無延續性發展,更不存在過去與未來。時間的斷裂使實體性思維陷入當下的泥淖中,既難以總結以往經驗,也無法預見未來。觀照對象隻是瞬時存在的個體,本身不具有任何延展性。
“蛙聲十裡出山泉,蝌鬥四五,随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老舍這樣評價齊白石的《蛙聲十裡出山泉》。無蛙至有蛙,此時,畫作便被賦予未來感,時空的延展性得以呈現,直接從二維空間跨越到四維空間,實現質的升華。而以物觀物、所見即所得,正是實體性思維體察外物的共時性弊端。
3.閉環性
“萬物皆備于我。”主體是自我,并無他者存在。既無他者介入,觀察主體便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遊離于外物,進而形成孤立于對象的狀态、形成空間的閉環。
主體與對象、與空間之間無任何内在聯系,因此,主體在體察外物之時,看到的對象都是被割裂的。觀察部分自有觀察部分的益處,但部分相加,并非等同整體。我們在看《蛙聲十裡出山泉》時,便無法用系統的、整體的視角去體察,更不用說對系統進行優化組合、重新部署。
由此,我們便可推演出生成性思維體察外物的特點:
1、動态性即全息。
2、曆時性即全程。
3、關聯性即全觀。
二、我們如何培養生成性思維呢?
1.把握體察對象的動态性,即“全息”
在生成性思維中,體察的對象是有機體。“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青山與我的交互此時便屬于平等的雙向互動。以這種态度去體察外物,得到的信息便不僅局限在定勢思維的“萬物皆備于我”中。
通過這種全息視角,便可逐漸延展思維,拆掉思維中的牆。世界正是對随着你的動态性而變得豐富。這并非是世界變得主觀化,而是在賦予生命的基礎上,實現更多的可能性。
2.注重體察對象的曆時性,即“全程”
以全程思維來考量外物,無限性、可能性、潛在性得以呈現,因此,思維不再局限于無與有、必然與絕不,而是充滿流動性。
現下,思維不再是斷裂在時間鍊條上的一環,而是從古至今、通向未來的全程思維。可能性在思維中迸發,經驗在對過去的回首中被總結,未來的多元性在對以後的展望中被期許。個人經驗不被漠視、個人未來得以存在,由此,對對象的體察也轉變為鍊條式的探知。以全程為基礎的生成性思維使我們了解事物的多元性,不僅生發出對現下的感悟,更能了解事物曆史、展望事物未來。
3.整合體察對象的關聯性,即“全觀”
在全觀思維中,他者介入其中,宇宙被視為一個整體。任何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本質取決于自身所處的環境。我們對事物認識得越全面,就越接近對象的本質。将對象作為整體來體察、對系統加以整合優化,進而在關聯性中把握事物本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并非孤立的個體,都是關系鍊條中的一環,與團隊、其他個體乃至客觀對象,都有絲絲縷縷的聯系。因此,以平等的态度對自己觀照的對象交互,便可以把握更全面的信息,突破固定視角,實現更多的可能性。
“以史為鑒,可以觀古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些都強調了日常生活中對全程性的把握,隻有将過去、現在、未來貫通,我們才能更好地總結經驗,在未來目标的指引下堅定地做好當下。同樣,他者介入其中,我們才得以與結合周圍的環境,更好地整合紛雜的瑣事。當然,“全息”、“全程”、“全觀”并非孤立的個體,整合三全思維去體察外物,便往往能像“蛙聲十裡出山泉”那樣畫龍點睛。
在“全息”、“全程”、“全觀”的視角下,把握生成性思維體察對象的動态性、注重體察對象的曆時性、整合體察對象的關聯性,自然幫助我們沖破定勢思維的桎梏,進而把握事物的本質。
·end·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文章版權歸本平台所有 轉載請聯系“正心正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