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22:56:47

馬克思主義哲學?(一) 緒論1.馬克思主義的含義,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1

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 緒論

1.馬克思主義的含義

從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起

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産階級争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于鬥争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内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産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是關于資本主義發展和轉變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

2.德國古典哲學家的代表人物有黑格爾、費爾巴哈。

資産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

空想社會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法國的聖西門、沙爾·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

3.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1)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3)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

(4)實現物質财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産主義以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二)第一章 1.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

(1)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針對此,哲學可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一性,事實是物質的産物;唯心主義則相反。

(2)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确認識存在的問題。針對此,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不可知論則相反。

2.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标志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3.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理論意義

(1)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2)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論。

(3)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從而克服了形而上學的缺陷。

(4)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4.物質和運動的關系(1)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是運動着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2)物質是一切運動和變化發展過程的是在基礎和承擔者,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

5.相對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和範圍内處于的暫時穩定和平衡狀态。

運動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6.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實踐具有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曆史性等基本特征。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産實踐勞動、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物質生産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7.社會活動的實踐性這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

(2)實踐形成了社會活動的基本領域。

(3)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既是曆史的劇中人,又是曆史的劇作者。

8.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其實質和核心。

9.對立統一規律是其實質和核心的原因

(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發展的内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麼會發展的問題。(2)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唯物辯證法基本範疇的中心線索,也是理解這些規律和範疇的“鑰匙”。(3)對立統一規律提供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在矛盾雙方中的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為條件。

(2)同一性使矛盾雙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發展。

(3)同一性規定着事物轉化的可能和發展的趨勢。

11.事物的聯系和發展都采取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态和形式。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3)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

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的現實意義: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确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正确認識個人的成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12.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3)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4)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13.意識的作用:(1)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2)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3)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4)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14.如何做到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

(1)必須尊重客觀規律。(2)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三)第二章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實踐産生了認識的需要。(2)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3)實踐使認識得以産生和發展。(4)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标準。

2.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持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應。

唯主心義認識論把認識看做頭腦固有的和主觀自生的,是人心靈的自由創造和想象的産物,或是上帝的啟示和絕對精神的産物。不可知論否認人可以反映存在,認為客觀世界不能認識或不能徹底認識。舊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像照鏡子一樣,純粹是直觀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3.認識采用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種形式。

4.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着密不可分的辯證聯系:首先,理性認識以來與感性認識。其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最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

如果割裂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就會走向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生活中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

5.如何理解“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

“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表明,這個統一應當是具體的、曆史的。所謂具體的,即主觀認識要同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踐相符合;所謂曆史的,即主觀認識要同特定曆史發展階段的客觀實踐相适應。由于客觀實踐是具體的、曆史的,所以,主觀認識也應當是具體的、曆史的。

6.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的絕對性即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真理的相對性即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一的:第一,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絕對的轉化和發展中,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

7.為什麼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質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所以,實踐的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是作為檢驗真理标準的主要依據。

8.價值及其特性價值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一方面,價值離不開人和人的需要;另有一方面,價值也離不開客體的屬性。

9.價值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性:1價值具有客觀性。價值具有主體性。價值具有社會曆史性。價值具有多樣性。

9.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統一關系:

首先,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為前提。“真理尺度”即“按科學規律辦事”,“價值尺度”即 “滿足人的需要”。

其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

最後,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

10.堅持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的指導意義:

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展看作是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

(四)第三章

1.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曆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2.社會意識的特點是:一方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這種依賴性表現在三方面:(1)社會意識産生的基礎是社會存在。(2)社會意識的内容和形式由社會存在所決定。(3)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發展由社會存在所決定。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又表現在三方面:(1)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2)社會意識内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曆史繼承性。(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3.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首先,這一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為評判曆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第一次科學的确立了生産力發展是“社會進步最高标準”。

其次,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矛盾運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正确理解和運用這一規律,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4.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産力所決定的生産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态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馬克思主義依據國家的性質和政權的組織形式,相應的将國家分為國體和政體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國體決定政體;政體為國體服務,并對保證國家的性質其重要作用。

5.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生産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2)社會基本矛盾特别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曆史沖突的根源”,決定着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3)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并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态的變化和發展。

6. 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7.社會革命,是曆史唯物主義範疇的革命。其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産力,推動社會發展。

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移到革命階級手裡,是實現社會形态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準。社會主義改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是為了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8.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首先,科學技術對生産方式産生了深刻影響。其一,改變了社會生産力的構成要素。科技發展使生産過程自動化程度提高,大大的改變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比例。其二,改變人們的勞動形式。微電子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智能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使人們的勞動方式正在經曆着由機械自動化走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走向大系統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根本性變革。

其次,對生活方式産生了巨大影響。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了處理、儲存和傳遞信息的手段,給學習、工作帶來極大便利。

最後,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人們具有了新的知識理論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能夠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現象、新領域、新課題。

9.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消極後果。

10. 人民群衆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曆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人民群衆的作用:(1)人民群衆是社會物質财富的創造者。(2)人民群衆是社會精神财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衆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衆是曆史創造者的原理,是無産階級政黨的群衆觀點和群衆路線的理論基礎。群衆觀點就是堅信人民群衆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衆負責的觀點,以及虛心向人民群衆學習的觀點。

11.唯物史觀主張評價曆史人物時,應該堅持曆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

(五)第四章

1. 資本主義萌芽于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現,其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

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産者與生産資料相分離,貨币資本迅速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曆史過程。主要通過兩種途徑進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币财富。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産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即商品的“二因素”。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别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

生産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特殊的具體勞動,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勞動。正是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産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形成價值規律。

2.價值規律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

積極作用:(1)自發的調節生産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産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2)自發的刺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商品生産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并在競争中獲勝,必然要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産率,從而推動社會生産力的發展。(3)自發的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

消極作用:(1)可能導緻壟斷的發生,阻礙技術的進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産者的兩極分化。(3)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社會資源在社會生産各個部門的配置,可能出現比例失調的狀況,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3.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為剩餘價值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2)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4.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表現在四個方面:(1)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對生産性勞動作出新的界定。(2)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産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3)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産要素在财富和價值創造中作用的認識。(4)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

5. 生産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絕對規律

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就是無休止地采取各種方法獲取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這樣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就是剩餘價值規律。

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

生産剩餘價值的兩種基本方法: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6.資本積累,就是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

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産的源泉。

資本積累的本質,就是資本家不斷的利用無償占有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資本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

資本主義再生産的特點是擴大再生産。

7.為什麼說“資本積累不但是社會财富占有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現象産生的根源”?

資本主義生産的唯一動機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餘價值。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資本家便盡可能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産率,加快資本積累,通過資本集聚和資本集中擴大生産規模。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情況下,由于可變資本的相對量的減少,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的減少,其結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業,形成相對過剩人口。

8.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這是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即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

(六)第五章

1. 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曆了兩個階段:自由競争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壟斷,是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和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産、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常見的壟斷組織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最簡單、初級的壟斷組織形式是短期價格協定。壟斷條件下競争的特點:規模大、時間長、手段殘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壞性。

2.為何“壟斷不能消除競争,反而使競争變得更加複雜和劇烈”?

第一,壟斷沒有消除産生競争的經濟條件。競争是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壟斷産生後,不但沒有改變生産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而且又促進了商品經濟繼續發展。

第二,壟斷必須通過競争來維持。由于存在攫取高額壟斷利益的内在動力和面臨更加強大的競争對手的外在壓力,壟斷組織必須不斷增強自己的競争實力,鞏固自己的壟斷地位。

第三,社會生産是複雜多樣的,任何壟斷組織都不可能把包羅萬象的社會生産都包下來。在壟斷組織之外,還存在着為數衆多的中小企業,它們之間也存在競争。

3.金融寡頭,是指操縱國民經濟命脈,并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金融寡頭在經濟領域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參與制”實現的。 金融寡頭對國家機器的控制,主要是通過同政府的“個人聯合”來實現的。

4.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的壟斷資本主義。它是壟斷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在自身範圍内的部分質變,标志着資本主義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5.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原因: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進步和生産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産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的必然結果。

6.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有四種:第一種是國家接所有并直接經營的企業。第二種是國家與私人共有、合營企業。第三種是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産過程。第四種是宏觀調控和微觀規制。

7.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産生了積極的作用:

首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其次,資産階級國家淩駕于私人壟斷之上,代表整個壟斷資産階級的利益,調節經濟過程和經濟活動,這在一定範圍内突破了私人壟斷資本的狹隘界限。再次,通過國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勞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改善。

最後,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參與和幹預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工業、商業、通信及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會生産和社會生活的面貌改觀加快了這些國家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消極作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并沒有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

8.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産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産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範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一體化過程。

積極:(1)經濟全球化使資源在全球範圍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産業結構的高級化,增強經濟的競争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2)發展中國家可吸引外資,擴大企業,使優勢得以充分發揮;(3)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4可以借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進程,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消極:(1)使世界經濟運行的風險加大。(2)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面臨日益嚴重的考驗。(3)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10.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曆史地位?(1)資本主義将科學技術轉變為強大的生産力。(2)資本主義追求剩餘價值的内在動力和競争的外在壓力推動了社會生産力的迅速發展。(3)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态和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築在戰勝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産的生産方式,保護、促進和完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從而推動社會生産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11.為什麼“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1)任何社會形态的存在都具有相對穩定性,從産生到衰亡都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跨度。(2)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決定了過渡的長期性。(3)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還顯示出生産關系對生産力容納的空間,說明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尚需長期的過程。

但必須明确,盡管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過程,盡管這個過程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曲折,但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總趨勢,則是必然的曆史走向。

(七)第六章

1.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經曆了三個曆史發展階段:16-17世紀的早起空想社會主義、18世紀的空想平均共産主義、19世紀初期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

19世紀初期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

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産階級政黨“共産主義者同盟”所寫的黨綱《共産黨宣言》的發表,标志着科學社會主義的問世。(這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第一次飛躍)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曆史上以“财産公有制”為基礎的無産階級專政的國家。(這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第二次飛躍)也證實了列甯關于社會主義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内獲得勝利”的科學論斷。

蘇聯模式:經濟體制方面,形成了過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在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為過度集權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自上而下的幹部任命制,軟弱而低效的監督機制等。

2.如何理解無産階級專政是新型國家政權?

(1)在階級本質上,它是對極少數剝削者和反人民的敵對勢力實行專政,對無産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實行廣泛的民主。(2)無産階級專政是工人階級通過共産黨領導的國家政權,國家和社會必須按照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意志進行改造。(3)無産階級專政是以工農聯盟為階級基礎的國家政權。(4)無産階級專政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剝削、消滅階級,進到無階級社會。

3.“社會主義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的根本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

(1)社會主義民主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它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2)社會主義國家采取民主共和國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成政府,管理國家。

4.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1)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産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産率。(2)建立和完善生産資料公有制,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根本體現和表現)(3)對個人消費品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制度。(4)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5)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6)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八)第七章

1.共産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1)物質财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2)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3)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2.“兩個必然”指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兩個絕不會”指: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态,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産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新的更高的生産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

“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是對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産主義勝利必然性以及這種必然性實現的時間和條件的全面論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