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郵政局統計,今年前三個季度,全國完成快遞業務量347億件,日均近1.3億件。這些包裹通過200多萬名快遞員送達消費者。以日均工作12小時計算,每位快遞員平均11分鐘就要送出一個包裹。在中東部的各大城市,留給快遞員平均送一個包裹的時間甚至不到5分鐘。
一天打兩小時電話 快遞員累了
老林是方美婷進入菜鳥後,認識的第一個快遞員。老林四十多歲,為人和善、直爽。他送了五六年快遞,和周邊居民打成一片。
在小區裡,方美婷看到不少住戶和老林熱情的打招呼,甚至還給他塞些時興的水果,關系融洽,形同家人。老林也感到被尊重,送快遞更帶勁。
但兩年後,再一次聽到的老林消息,卻是因為他打架被開除。方美婷很驚訝。網點負責人說起來也很無奈,有一次老林給消費者送快遞,提前打電話,消費者沒接。老林就把快件放到了自提櫃,結果消費者投訴,老林有點想不通,補送上門時,雙方就吵了起來還動了手。
“老林一天送200多個包裹,每一個包裹都需要提前溝通,有的不讓放快遞櫃,一定要送上門,有的送上門家裡卻沒人簽收,還有的電話打不通,等到聯系上,快遞員已經去其他小區了,還得跑回來。”網點老闆搖搖頭,随着派件單量增加,快遞員一天打電話就要花掉一兩個小時,心有餘而力不足。
聲音甜美的“小姐姐”竟是機器人
方美婷是一名90後,在菜鳥網絡做智能産品的運營專家。日常工作就是用技術服務快遞公司和快遞員,從而帶來消費體驗的提升。
老林的事成了方美婷的一個心結。她和同事進行了大量走訪,發現像老林這樣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快遞員不在少數。在四川的一個網點,快遞員抱怨說,自己一天要打200多個電話,電話永遠處于通話中,一聽到電話響就有點煩躁。在杭州的網點,一名年輕的快遞員說,自己送件很快,和消費者溝通也不錯,但是因為打電話花了太多時間,也會耽誤送快遞,一個月也要吃上幾單投訴。
整個行業面臨着一個共同的問題,單量劇增,快遞員給每一個消費者的服務時間正在減少,這導緻服務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方美婷和同事們決定,訓練一款機器人,用人工智能幫快遞員打電話。菜鳥認為這個機器人使用場景廣泛,有望幫助全國200多萬名快遞員改進工作方式,提高消費者的消費體驗,阿裡巴巴的多個技術團隊很快都參與進來。
來自菜鳥、阿裡小蜜和阿裡通信等部門的技術專家,使用語音識别、全雙工語音交互、對話引擎、基礎類人能力等人工智能技術,在2018年初打造出了一款聲音甜美的智能語音助手。
一天能省16萬個小時的語音幫手
這個機器人誕生之後,又經曆了一番訓練打磨。譬如,剛開始機器人撥通消費者電話後,會先來一段自我介紹,消費者則是習慣性的第一時間說喂,或者你好。對方一說話,機器人就會被打斷,需要重新再說一遍。如果多次被打斷,機器人就會陷入死循環,不斷重新開始。
方美婷和同事們一遍遍聽語音,不斷訓練這個機器人,第一句話應該怎麼說,如何停頓,被打斷後如何作出反應,這些細節都需要一一與人類的對話習慣進行匹配。
眼下,這個語音機器人識别準确率可達到97%,已經成為快遞員聯系消費者的好幫手。快遞員在網點掃描取走包裹時,機器人會自動在後台撥打這些包裹所屬的消費者電話,完成“派前電聯”,并将消費者反饋的收件方式推送到快遞員手持終端,包裹是送上門還是放到自提櫃,快遞員從網點出門的時候就已經一目了然,省去了一一手動撥打電話。
統計顯示,以全國200萬快遞員來計算,如果每個快遞員用上智能語音助手,一天可以累計節省通話時間16萬個小時。
雙11每天撥打100多萬個電話
目前,方美婷和同事們仍然在不間斷的訓練機器人,這項技術優化沒有終點。他們正設法給機器人注入地域靈魂。比如成都市民喜歡把快遞放在自提櫃,廣東消費者有給快遞員小費的習慣。這些地域特點都需要讓機器人的智能識别更加多樣化,比如要理解各種方言,還要根據特定區域消費者習慣,做訂制化的溝通服務。
方美婷正在頭疼的一個問題也與地域有關。以前菜鳥語音助手撥打電話時,消費者手機上顯示的是華南某地的号碼,不少消費者都拒接。他們分析可能與當地電信詐騙案件多發有關。後來改為華東某地的号碼後,接聽率大幅上升。
但迄今,華南一些地方,比如整個廣東區域,菜鳥智能語音助手的接聽率比其他地區低,“廣東人似乎特别不喜歡接聽座機電話,我們也在使用技術分析,希望找到解決方案。”
今年天貓雙11之前,全國已有5大快遞公司啟用菜鳥智能語音機器人,自動完成“派前電聯”,反饋消費者的配送需求,快遞員無需再逐一撥打電話。雙11期間,這個機器人“小姐姐”每天将幫快遞員撥打100多萬個電話,方美婷和同事們希望這能讓快遞員更輕松的做好服務,讓消費者獲得最佳的消費體驗。
(責任編輯:宮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