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
打算外出旅遊,眼看着豔陽高照,你心想今天一定不會下雨吧,所以沒帶傘。可是走到半路,天氣突變,下起了瓢潑大雨。
排隊的時候,旁邊的隊伍越來越短,自己的隊伍卻紋絲不動。可是當你換到旁邊的隊伍時,它卻越來越慢了,而原先的隊伍卻迅速變短。
上課的時候,你不會老師提問的問題,心裡默默禱告老師不要叫自己起來回答問題,可老師偏偏就會點中你。
考試的時候,發現上次出錯的題目又出現了。你告訴自己,這次一定不能再錯了,可最後還是錯了。
上面這些經曆,可能很多人都有感觸。不可能出錯的事也會出錯,想把事情做的更好,卻使事情越來越糟糕。
可是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我們太倒黴了嗎?
01下面我們來講一個故事,你一定就會有所頓悟。
東魏的“侯景之亂”,想必愛好曆史的人都聽過。我們先來聽一下“侯景之亂”的故事。
候景是東魏丞相高歡的手下,高歡去世後候景反叛失敗,于是獻地投奔了梁武帝。但後來發現武帝派遣使臣與東魏高氏有往來,而侯景與高氏敵對,于是他勸武帝不要停止戰争,自己願意效勞,但是被武帝拒絕了。
後來侯景僞造了一封東魏的書信,信中謊稱要用貞陽候交換候景,以試探武帝。結果武帝果然答應了對方的請求,于是候景和他的手下開始密謀造反。
之後,候景開始為密謀反叛做準備了。他無休止地向朝廷索要各種東西。比如,為軍人做衣服用的錦萬匹、重新鍛造武器裝備等,武帝都答應了。
元貞知道候景有反叛之意,多次向武帝上書,但武帝并沒有當一回事。之後又一位大臣秘密上奏說候景要謀反,但是武帝不以為然。
後來又有人上奏說:“如果不早日除掉候景,将來一定會成為禍患。”武帝說:“朝廷自然會有處分,你就不要這麼擔心了。”但是并沒有采取行動。
還有一次,候景要聯合羊鴨仁反叛,羊鴨仁捉住候景的來使上奏,但是使者被關了幾天就放了,朝中有人說候景手下人也就幾百人,幹不成什麼事。
于是讓侯景更放肆了,還向武帝喊冤,說自己被人誣陷謀反。武帝還因此很過意不去,所以賞賜了他很多珍貴的物品以表安慰。
後來,候景果真發動叛亂,攻入朝中把控了朝政。而武帝悔不當初。
看了這個故事,大家有什麼感受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罵武帝活該,都是他自作自受。這麼說其實一點也不冤枉他,其實侯景叛亂,正是武帝一手造成的。
身為一國之君,他怎麼不擔心有人反叛呢,他也擔心,果然最後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但是這件事的發生并不是毫無征兆,大臣們多次上奏,但武帝一次都沒聽,完全相信候景不會叛亂。
正是因為武帝心存僥幸,不以為然,不采取措施提前制止,甚至還三番五次地縱容侯景,才釀成如此大禍。
02而相反,我們再來講一個故事。
西漢建國初,劉邦大封功臣,他讓張良自己選擇當時富庶的齊地三萬戶。這樣的賞賜在大封臣時是絕無僅有的。
但張良卻推辭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會和在留縣,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用臣的計謀,幸而經常生效。我隻願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接受三萬戶。”
他表明了自己不接受“三萬戶”封地,不是功勳不夠,而是恭謙不取。這樣的說辭既誇贊了劉邦用人的大智慧,同時也顯示出自己虛懷若谷的大度。劉邦聽後并未堅持,聽從了張良的請求。
自古以來,與建國皇帝一起打江山的大臣們,如果不懂“功高蓋主,必惹災禍”的道理,便不會落得好下場。
張良知道自己若接受了這樣的殊榮,必會引起群臣争功,他自己也會成為别人的眼中釘,更會被劉邦猜忌。
所以他沒有心存僥幸,主動推辭,才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安享晚年。
03根據墨菲定律,你最害怕的事情,卻往往最容易發生。那麼,怎麼才能讓自己安心,如何才能避免墨菲定律發生呢?
1. 不要心存僥幸,要學會防微杜漸我們能做的就隻有一點,那就是任何時候都不心存僥幸。有時候災難并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隻不過你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它不會發生,才沒有采取防範措施。
比如說,闖紅燈的人認為自己不會有事,可是危險會時時會發生。
2. 要有全局觀
就是說,看事情要全面。如果片面看問題,就會因為局限,考慮不周到而導緻事情朝相反方向發展。
思考問題時,要看到它的對立面,這樣就會對可能發生的禍患有應對措施。
前段時間,35歲收費站的工作人員失業了,原因是那段路不需要了。當時這位工作人員在網上喊話,抱怨不公平。他說自己這輩子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今後不知道幹什麼維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那就是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失業這件事。所以真正到了這一天,他才會手足無措,認為人生無望了。
如果,他能夠全面想問題,預料到這一天可能會來臨,多學一些其他技能,為自己留後路。那麼,失業對他來說,根本不會有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