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英子的文章,有十年了。有一回,她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詢問一本書的事,我們就這麼認識了。那以後我看過和讀過很多她的教學實錄和教育随筆。當我第一次把她的文章推薦給刊物時,才想到應當問如何署名,于是知道了——殷會荻,可是我已經習慣稱她“英子”了。
英子像磐石一樣固守着教育的江河,恬然自安。我是幾年後,在讀她的文章時想到這句話的。有些教師就是這樣,穩穩地沉在課堂,把自己的精神态度滲進學生一生的“底子”。英子與世無争,在課堂中自得其樂。
這本《看見每一個學生》,書名很有沖擊力,一下子就把我帶回學校,帶進教室,讓我又站在學生面前。估計讀這本書的老師也會有這樣的感覺。課堂是生命活動的場所,幾十顆心在跳動,幾十雙眼睛看着講台;而講台上的這個人,也曾坐在課桌後,多年前也面對講台,從師而學。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
我看過英子少年時寫的作文,她是從那時起就憧憬以後能站在講台上的。如果教師能想到自己面對的這幾十名學生——這些天真爛漫的兒童,稚氣未脫的少年——以後會成為有獨立意志的人,成為有生存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勞動者,會成為父親母親,我們就不能不經常審視自己站立的姿态,因為學生也在看着我們。英子的過人之處,既在她經常有創新的思考,也在她經常有不斷反思的勇氣,她的“看見每一個學生”,體現了她的職業态度。
作為教師,英子在自己的課堂踐行常識。學科教學内容不算很多,隻有能培育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課堂上,如果教師能關注每一個學生,教育就發生了,學習就開始了。英子的課,不僅着眼于培育學生的思維和習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實現立人的目标。一個時代的教育對人的影響,往往要幾十年之後才能顯現。那麼,當下正在接受教育的一代學生,他們成年後會是什麼樣的?他們會記得所接受的教育嗎?我一直在思考。
從教育學意義上講,人所有的行為都會有教育的“因”,他受到的教育一定會反映在他的生活中,也會體現在他的生命價值上。否則,教育就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
英子在教書,也一直在思考。她認為要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人,先要教會他們思考。英子眼中看到的是“人”,她不贊成培養“聽話”的學生,她認為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标是“立人”,必須啟發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英子重視學生的思維品質,着力培育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新意識。她的課不滿足于人雲亦雲地完成任務,她在課上會放慢節奏,留出時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反複推敲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說法,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見解。她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始終和“問題”共處。
教《晏子使楚》時,她問學生:“如果你是楚王,你會如何反駁晏子?”教《愚公移山》時,她問學生:“如果你是智叟,你也會‘亡以應’嗎?”——有價值的問題,總是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有時,她會根據學生的反應,用一連串的問題引發更深刻的思考。比如,和學生一起讀《雁》時,英子引導學生由小問題一步步走向“生命尊嚴”那樣的大命題。批判性思維教育要從童年、少年開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堂上培育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夯實他們的精神底子,是明智的教育選擇。多年來,英子一直在這樣實踐。
英子是個有問題意識的人,否則她的課不會那樣靈動。比如,對中小學教育中經常給學生設置的非此即彼的“道德兩難”現象,她甚不以為然。教育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傳達或灌輸某種理念,往往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動辄上升到道德高度,那樣的做法對少年兒童思維品質的培育很不利。
為了解放學生,英子先解放自己。她把那些似是而非的學習材料當作思辨的教材,教育學生不迷信、不盲從、獨立思考,形成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幾乎每接手一個新班,第一件事就是教孩子們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還有,就是教他們學會分辨别人文字的高下。這個過程有點難,但是,很有意思。”
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英子有職業的敏銳性。八年前,英子的《孤立》一文曾沖擊了我,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很多老師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但很少有老師能像英子那樣冷靜地分析根源(乃至于經常被“集體榮譽感”堵死思考之路)。我們能想到,如果教育片面強調某種“情感”而忽略理智,學生在未來就有可能放大偏差,并因此造成巨大危害。
同樣,對學生的人格養成,英子想得非常細緻,她反對教師利用學生寫“情況彙報”以實現“互相監督”,擔心這樣做會激發人性之陰暗,“我希望我的學生走出校門的時候,每個人都心底磊落,臉上有光”。教師應當特别重視獨立思考的教育價值。
英子熱愛課堂,總是以她特有的職業态度審視自己的教學,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需求。當教師固然要有些天分,但如果心裡始終裝着學生,就自然會上好課。職業素養有時取決于熱愛。英子說過,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她從沒懷疑過自己的職業選擇。
在課堂上,英子和學生一起書寫美麗人生。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英子的作文課,她對學生寫作狀态的觀察,她在評價過程中展現的價值立場,以及充滿智慧的闡述,讓我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
作文不難教,如果學生把老師當作知心人的話;作文難教,是因為有些老師暫時讀不懂學生的心思,看不到教室裡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期待。在我們的課上,少年寫下他們的夢,送給老師看,那些語句包着的是一顆顆真誠的心,這是生命中最早的詩呀——你能認為那僅僅是些“段落”和“句子”嗎?你能認為那僅僅是一次“作文”嗎?老師要做的,僅僅是批個分數嗎?
英子懂得學生,“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在日記本上寫下一首首美麗的小詩,我知道他們寫的時候一定期待着我讀到這些文字,他們知道我會欣賞他們,會懂得他們”。“我慶幸能夠結識那些學生,慶幸自己能夠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放慢腳步,靜下心來享受文字的詩意之美;我慶幸自己能夠帶着學生看到教室之外更廣大豐富的世界,并與這個世界細細地交流”。教師和一屆學生朝夕相處,不過幾年時間,總有一天,我們會想起他們曾經的幼稚和單純,會很珍惜課堂的記憶,也珍惜他們通過幾頁稿紙,向老師掏出來的心。
教師,也應當是有夢的詩人——我指的不僅僅是語文教師,還有别的學科的教師。教師有了夢想,才能從那一雙雙明亮的眼睛裡看到夢想,看到未來,他面對的學生,才有可能成為有獨立意志、健全人格的人。英子的作文課之所以有靈氣,是因為她了解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狀态,懂得适時地啟發。
作文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無須“貼近生活”,流水賬也能反映生活,也有“意義”,隻要你關注,“會想”。老師赢得學生的信任,學生對老師放心,作文就自由了,鮮花草木就能盡情地生長!
有次作文課,一個學生交了兩篇作文——自己寫的作文和經父親指導過的“作文”,果然,孩子自己寫的作文比在父親“富有經驗”的指導下寫的作文更真實、更有生命力!英子不反對學生在作文中展開批評,鼓勵學生寫作文時不違本心,真誠地直面問題。我想,當那些學生走上社會時,一定會記得少年時代英子的作文課。
和個人閱讀史一樣,英子也有自己的“作文史”。為了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英子甚至向學生公開自己的随筆乃至日記,還包括她保留的自己初中時寫的作文。我想,要上這樣的課,教師必須有厚實的底子。英子寫道:“跟學生一起寫同題作文的習慣,讓我更能看到一些學生可貴的能力,真心地肯定他們,因為有些事情‘你能做到,而老師做不到’。同時,對于學生寫作中的一些問題多了些理解……”和學生一同學習,和學生一同成長,這是英子對課堂的認識。
從英子的文章中也能看到她的職業态度和修養。她多年手不釋卷,始終和學生一同讀書。如果教師以閱讀和思考為職業習慣,當能力素養逐漸形成遼闊背景時,教學就不會成為難題。
在課堂上,學生看到的不隻是講台上的殷老師,也不僅僅是“語文”,通過殷老師,學生能看到她背後的整個世界,以及未來。在英子眼中,所有學生的學習都會往前走,“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我讀到了更多的不加雕琢、童趣盎然的小詩,這些小詩讓我擁有了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因為,在一節又一節的語文課上,在看似随意的聊天和品讀文字的過程中,我已經在孩子們的心裡埋下了一顆善和美的種子。我相信,這顆種子正在萌芽,總有一天會開出一樹一樹的美麗繁花。”英子就是這樣一位帶着少年前行的老師,心裡始終充滿光明。
在課堂上,學生都能看見教師,因為他要“學”;可是,教師要想“看見每一個學生”,則需要比較高的職業素養,要有飽滿的人道精神,能注意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求。英子經常寫她的學生,我也常會想她的學生是什麼樣的,這一個,那一個,個個不同,每一個都有故事,難得的是英子把學生全都看在眼中!在她眼中,所有的學生都是可愛的。雖然在世風侵蝕下,偶爾她也會傷感,但是她不願讓學生變得庸俗,她不會和學生對抗,她隻是想和人的平庸、狹隘、自私、冷漠對抗。
受篇幅限制,英子這本書沒有收入她所有的閱讀筆記。但我知道,閱讀是她業餘不變的生活方式。英子可能遭遇過很多困難,但她有超越一般人的勇氣和應對困境的智慧,因為閱讀和思考充實了她的内心,讓她保持着生活與工作的激情。
教師的心中裝滿美好的事物,課堂上,學生就能多看到美好。在兒童和少年的心裡多播下一些仁愛、善良和美麗,他們的心靈就會容不下惡,即使面對人世間的不公平和苦難,“精神底子”也能讓他們秉持公正的态度。
英子說過,上課并不累,站在講台上,能看到每一個學生的眼睛。在這個時代,每天能面對一雙雙明亮的眼睛,你說,這是多麼幸運又是多麼值得珍惜的事!
我想告訴讀者,雖然我和英子交往近十年,但是直到寫完這篇序言初稿時,我都沒有見過英子。去年歲末去上海開會,才見到她,果然,是位純正的老師,從見面到告别,她講的都是上課的事。
是為序。
本文為《看見每一個學生》序言,标題為自拟
來源:源創圖書《看見每一個學生》,殷會荻 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來源: 教師博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