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繪男女交歡的詞語很多,如“房事”、“交媾”、“敦倫”、“苟合”、“入巷”、“雲雨”等,但“雲雨”一詞用得最多。從人文意識萌發時期的小說《金瓶梅》、《二刻拍案驚奇》,到理學正統森嚴時候的《牡丹亭》、《紅樓夢》,比比皆是。
男歡女愛的酣暢淋漓、情到深處的水乳交融,其情境與“雲雨”二字極為契合。“雲雨”之所以千百年來被長期應用經久不衰,除了其頗富詩意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源自“中國第一位美神”巫山神女之口,出自寫美女的頂級高手宋玉的筆下。
“雲雨”出自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巫山雲雨”的典故。兩賦中,宋玉極盡文字之能,濃墨重彩地将巫山神女描繪為至善至美的天上人間獨一無二的美麗女神,這位神女的姿容秀色天下無人可比,形象儀态舉世無雙。
《高唐賦》序雲,楚懷王到巫山遊覽,因疲倦而入夢,夢中一女子對其言:“我本巫山之女,聞道大王在此遊覽,我願與王同床共枕。”
懷王于是同此女子做了露水夫妻,女子臨别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懷王于晨昏觀巫山,果見雲雨。為此,懷王特于巫山修建名為“朝雲”之廟宇。
後來,懷王之子襄王亦到此遊玩,期望像父親那樣風流好夢一番。但襄王有意,神女無心,神女隻在襄王面前盡情地炫耀了自己的美色,以至襄王神魂颠倒,怅惘不已。這次未成功的男女歡會,便成了《高唐賦》續篇《神女賦》的内容。
元曲大家馬緻遠在《四塊玉·巫山廟》中也生動地寫了這個神奇故事:“暮雨迎,朝雲送,暮雨朝雲去無蹤。襄王謾說陽台夢,雲來也是空,雨來也是空,怎捱十二峰。”
巫山曆史悠久,早在204萬年前,亞洲最早的直立人“巫山人”就在這裡生息繁衍。長江三峽中,巫山就擁有巫峽的全部和瞿塘峽的大部。巫峽以幽深秀麗擅奇天下,“巫山十二峰”尤以神女峰最秀麗。峽中的雲雨之多,變化之頻,雲态之美,雨景之奇,令人歎為觀止。
巫山“三台八景”也籠罩着神秘而绮麗的色彩。“三台”是授書台、楚陽台、斬龍台。“八景”是朝雲暮雨、南陵春曉、夕陽返照、甯河晚渡、清溪漁釣、澄潭秋月、秀峰禅刹、女貞觀石。“八景”之中,“朝雲暮雨”是不可不看的景觀。
巫山披雲雨而詭秘莫測,雲雨繞神女而變幻迷離,更是增添了後人對“巫山雲雨”神奇美麗的遐想。後世文人開始用“雲雨”借代男女的魚水交歡。“雲雨”一詞漸漸被廣泛傳播,并彌漫于兩千多年來的詩、詞、曲、賦及話本、小說之中。
從唐代李白《寄遠》描繪的“美人美人兮歸去來,莫作朝雲暮雨兮飛陽台”,到清初孔尚任《桃花扇》講述的“院院宮妝金翠鏡,朝朝楚夢雲雨床”,其前、其中和其後,都留下了千古絕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