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早餐總少不了來杯濃郁滑順的豆漿開啟充實的一天,而甜甜的豆花,更是大人小孩都愛的甜品。由黃豆制成的豆幹、豆腐、豆漿…等制品,不論在轉角鹵味攤或是家裡餐桌,随處都可輕易見到它們的身影。随着加工技術的進步,黃豆制成的産品也越來越豐富。
然擁有「豆類之王」美譽的黃豆,究竟隐藏着什麼秘密?選擇時又有哪些該注意事項?以『平凡而多變的黃豆制品』為主題,引領大家認識豆類制品并破解常見迷思!
毛豆、黃豆、黑豆、茶豆都是同一種
毛豆、黃豆跟黑豆乍看之下是不同品種,「但其實黃豆、毛豆、黑豆本是同一家。」,「種皮顔色不一樣,因此又有黃豆、青豆、黑豆、茶豆的别稱,而毛豆則是全株鮮莢達80%飽滿時,進行采收加工制成的。」
從食品科學的觀點分析黃豆,「擁有超過40%以上蛋白質的豆類非常稀少,而黃豆蛋白質平均約占30-40%,是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一般消費者常有色拉油是用大豆「壓榨」制成的印象,但「其實黃豆的油脂僅含有20%,無法運以壓的方式取得,僅能用溶劑萃取提煉油質」。
日常中常用3大豆制品
生活中常見的大豆制品
商品級大豆:
a.透過萃取提煉大豆油:可制成色拉油(将全豆粒清洗幹燥、運用破碎機褪殼、壓成薄片、用己烷溶劑萃取)、人工奶油。
b.透過脫油制成脫脂豆片:可制成大豆粉、大豆濃縮蛋白、大豆分離蛋白、組織蛋白(素肉)。
傳統豆制品:
a.大豆原型産品:毛豆、豆芽菜。
b.不發酵的大豆制品:豆漿、豆腐、豆花、豆皮。
c.發酵大豆制品:豉油、蔭油、味噌、納豆。
大豆副産物:黃豆制油、提煉油中所産生的副産物
a.卵磷脂。
b.異黃酮:平均黃豆含有0.3-0.5%異黃酮,但其異黃酮分子大、不溶于水,幾乎不會被身體吸收。
其他大豆制品還有:
大豆蛋白商品:運用脫脂大豆粉,在依照不同含量的大豆蛋白及不同程度的純化,制成各式的大豆蛋白商品。
a.蛋白質含量50~65%:脫脂噴霧幹燥的大豆粉,可應用于烘焙食品或添加在絞肉等當中。
b.蛋白質含量65~90%:去除水溶性和醇溶性的大豆蛋白。
c.蛋白質含量90%以上: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劑,純度最高的大豆蛋白。
d.其他應用:用擠壓的方式,重新組織大豆蛋白結構,如素肉等。
「大豆蛋白性質可依照不同的功能特性、運用在不同食品上。不論是飲料、肉品、烘焙食品,皆可看到大豆蛋白的蹤迹」。
豆制品3大保存原則:溫度控制、勤換水、遵守GHP食品良好規範
「豆腐的『腐』字,指出黃豆及其豆類制品非常容易腐敗」,「豆制品如豆腐等,大多透過泡水保存,然黃豆擁有高營養價值,有助于微生物在水中孳生,故容易導緻食材腐敗。建議可透過溫度控制原則并經常更換泡的水質、廠商也應遵守GHP食品良好衛生規範,妥善保存豆類制品。」
大豆常見的迷思破解
Q1/大豆除了蛋白質之外,還有哪些營養成分?
A1:大豆蛋白含量很高,是很好的蛋白質攝取來源,人體對大豆蛋白的消化率也相當高,還能夠彌補其他谷類小麥、玉米中不足的必需胺基酸,然而,大豆蛋白的氨基酸組成當中,仍有缺乏的必需胺基酸:甲硫胺酸,因此需要從其他食物中攝取。
Q2/黃豆可以生食嗎?
A2:黃豆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大豆當中存在的抗營養分子,如兩種蛋白酶抑制劑和血球凝集素,食用後将會抑制人體對營養吸收的功能,甚至容易引起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等食物中毒的現象。
Q3/蔬食者的蛋白質攝取隻吃大豆蛋白就足夠了嗎?
A3:除了吃大豆蛋白,建議也要多攝取其他食物來獲得不同的營養元素!大豆的蛋白質消化率雖然很高,卻仍缺乏必需胺基酸:甲硫胺酸。當身體缺乏甲硫胺酸會引起食欲減退、生長減緩、腎髒腫大和肝髒鐵堆積等現象。且根據木桶理論,當其中一種必要氨基酸缺乏,即使其他氨基酸含量很高,身體利用的量也有限。因此,大豆蛋白應搭配各式榖物,才能均衡營養,維持身體正常代謝。
Q4/闆豆腐?嫩豆腐?盒裝豆腐?都稱作豆腐,有哪些差異呢?
A4:
闆豆腐:是最傳統的豆腐,口感較紮實、綿密,因豆漿濃度不同、軟硬度略不同,但無一定濃度标準,隻要用筷子夾不會斷,就可稱為闆豆腐。
嫩豆腐:制作時豆漿濃度比較低,加壓的壓力較小、時間短,質地較細膩、易破碎。
盒裝豆腐:和傳統闆豆腐制作步驟在豆漿前都一樣。之後直接注入盒内,再加入葡萄糖酸内酯并加熱使蛋白質凝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