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李密,就是《隋唐演義》《說唐》等書上說的隋末農民起義軍瓦崗寨的首領。
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甯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炀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炀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并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着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着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麼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他在朝中當侍衛就認識的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
《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恺在缑山,往從之。以蒲鞯乘牛,挂《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大業九年(613),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做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李密軍令嚴肅,賞賜優厚,士卒樂意為他所用。他建議襲取興洛(後改洛口)倉,開倉赈濟,擴充隊伍,然後進取東都。大業十三年(617),瓦崗軍攻取洛口倉,招饑民幾十萬,起義隊伍迅速壯大。李密長于謀略,逐步在瓦崗軍内部形成自己的勢力。十三年初,李密獲準建立蒲山公營。二月,翟讓推李密稱魏公于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裝,由此李密在各路起義軍中确立了盟主地位。
可惜的是李密和翟讓之間因處理隋降官、分配軍資等問題,發生火并,殺翟讓及從者數百人,成為李密曆史上的污點。以後先是東讨宇文化及。兩軍在童山激戰,化及兵敗,李密雖勝,自己也遭到重創,接着大敗于王世充,本營覆沒,親将秦叔寶、程咬金等被俘,單雄信投降。李密降唐後又叛,以緻下場不好,和部将王伯當被射死在了斷密澗。
但李密因年少時“牛角挂書”故亊卻得以留下勤奮刻苦讀書之美談。和“鑿壁借光” “囊螢映雪”等故事一起成為《四季讀書歌》中“挂角負薪稱李密,囊螢映雪有孫康”的成語典故。
而“鑿壁借光”說的是西漢丞相匡衡勤學苦讀,最終成為大學問家的故事。“囊螢映雪”說的是兩個人:“囊螢”指晉代車胤,《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載:“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車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映雪”指晉代孫康,孫康家境貧窮,勤學苦讀,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官至禦史大夫。“挂角負薪” 說的也是兩個人。《三字經》中有:“如負薪,如挂角。身雖勞,猶苦卓。”“負薪” 指吳人朱買臣,家窮,經常擔着柴,邊走邊讀書,官至會稽太守。他們最終都成了大學問家。
說到京兆長安人的李密,我小時候因“瓦崗寨”故事,極輕蔑他,可因了“牛角挂書”故亊,讓我不得不高看他一眼。一個人一生中不管毀譽如何,能留下此美談,李密應該足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