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怎麼慘敗的?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戰爆發号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費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一系列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該次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導緻清政府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甲午海戰怎麼慘敗的?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戰爆發。号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費數百萬兩白銀打造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一系列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該次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導緻清政府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
甲午海戰中,導緻北洋水師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艦的航速比不過日本的軍艦航速。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各軍艦航速大都隻有原設計航速的一半,這是北洋軍艦在海戰處于不利地位,造成此戰失敗的重要原因。造成軍艦航速不佳的原因并不是北洋軍艦的質量有問題,而是因為北洋水師軍艦鍋爐使用的燃煤質量太差。
為什麼在生死存亡的海戰,北洋水師的航速遠低于設計航速呢?
這要從軍艦的燃料說起,18世紀末,各國海軍都是以煤炭為軍艦燃料,煤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軍艦的速度,當時英國的威爾士盛産無煙煤,此種煤發熱量高,燃燒過後殘渣少,是海軍動力的首選,屬于戰略物資。
日俄戰争時,俄國從歐洲調第二太平洋艦隊返回亞洲增援,支持日本的英國,全面禁止向俄國出售威爾士無煙煤,并資助本國商人,大量購買囤積煤炭,使俄國艦隊無優質煤可買,俄國人隻好降低标準,使用德國的劣質煤炭,造成軍艦的動力不足,艦隊的速度大大降低,以至于在接下來的對馬海峽的決戰中被日軍重創,這就是因為使用了劣質動力煤炭而使艦隊遭到毀滅性打擊的著名海戰戰例。
北洋水師的動力煤炭由開平礦務局供給,當時的開平礦務局煤炭年産量已将近一百萬噸,完全滿足艦隊的需求,開采煤炭的工作面稱為“槽”,開平礦務局的“五槽煤”(即第五工作面)質量最佳,其被稱為“質量最好,西人有用其煤者,謂此乃無上品,煙少火白,為他國所罕有”,當然也理所應當地成為首選的軍用煤。但是開平煤礦總辦張翼卻隻給北洋水師供應最糟糕的“八槽煤”。
圖丨開平礦務局(資料圖片)
而“五槽煤”被張翼理直氣壯地賣到外國賺錢,所獲得豐厚利潤數萬兩白銀,又都被他“捐”給慈禧太後修頤和園。慈禧太後因此很高興地批示“此人很會辦事”。但是,慈禧太後隻知道為自己有了建造遊玩場所頤和園的經費—幾萬兩銀子而高興,而甲午戰争後,中國的賠款不算利息就有兩億兩銀子。
海戰前,北洋艦隊煙囪冒出的滾滾黑煙使其早早的暴露行蹤,日本聯合艦隊要比北洋水師提早一個小時發現目标,而日軍使用的是優質煤炭,煤煙稀薄,在茫茫的大海上根本難覓蹤迹。
在關鍵的大東溝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初始陣型并沒有錯誤,由于動力煤的原因,行動緩慢,各艦隻的行動步調不一,完全沒有達到部署的預期效果,日軍“吉野”為首的第一分隊向我艦隊後方迂回,北洋水師獲得了殲敵的機會,此時若能将對方陣型切斷,必能将其重創,但北洋水師航速緩慢,沒能加速上來攻擊,丢掉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戰機。
回想當年,海濤咆哮,彈雨如注,北洋艦隊左沖右突,拼命厮殺,勇士們拼命往鍋爐裡傾倒“八槽煤”,但航速依然那麼緩慢,錯失了一個個殲敵良機,最終與軍艦戟沉海底,這一幕至今想起來仍然令人心痛如灼。
而随着中國科技日新月異的進展和經濟的騰飛,祖國的質量水平也終于不再低人一等,一百年前清政府用劣質煤炭提供給自己的軍艦,110年後的現在,我們對質量的要求使我們不得不提高進口煤炭的标準。也許在高精密加工等個别領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整體水平已經足以讓國人自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