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今年第8期《中國青年》雜志刊發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四位青年工程師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名叫楊聞的工程師來自漳州,2012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設計專業碩士畢業,如今在航天五院通信部機械工程研究室工作。近日,記者與楊聞取得聯系,身在北京的他坦露的不隻是航天夢,還有故鄉情。
登上《中國青年》雜志後,楊聞的工作和生活并沒有發生變化。他坦然地認為這是正常的工作宣傳,“可能最大的意義是,孩子會指着雜志說這是爸爸。給孩子做一個榜樣吧。”
采訪中,楊聞不時提到家人。因為從事航天工作後,陪伴家人的時間太少。去年12月27日晚,在長征五号遙三運載火箭的托舉下,實踐二十号衛星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順利升空。2020年1月5日上午,實踐二十号衛星成功定點在距離地球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星上載荷陸續開通,标志着我國目前重量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通信衛星具備了正式提供服務的能力。完成任務後的楊聞回到北京家中,兩個多月未見,女兒竟然跟他有點生分,這讓楊聞有點措手不及,但他深知從事航天事業總是要取舍的。“其實我們也和軍人一樣,有着愛國情懷,受到國家榮譽和使命的感召,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項工作中。”
實踐二十号衛星是楊聞參與研發的第三顆衛星。楊聞主要負責衛星研制的構型布局和總裝設計工作,如果把衛星比作房子,楊聞要做的,就是完成建築結構設計到暖通、水電規劃再到室内裝潢,乃至一桌一椅一燈的擺放。
“當衛星升空後,衛星與火箭分離,到達預定軌道的那一刻,心中是不舍的,就好比自己的孩子離開了你。但與此同時,内心也是滿足的,充滿成就感。”楊聞說,在浩瀚的太空面前,個人很渺小,但能為祖國探索太空事業,于個人來說是偉大的。
楊聞從事航天工作,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出生在漳州的他,從小夢想當一名科學家。在漳州一中讀書時,他還創作過科幻作文,在文中暢想自己發現某顆行星,行星對人類的影響等。而在無數個做完作業的夜晚,他總是拿着天文望遠鏡,着迷地看着星空。“一開始也沒有往航天工作想,本科讀的是汽車,研究生讀的是飛機,畢業後也有過一些其他工作選擇,但最終還是選定了航天工作,可能這就是不解之緣吧。”楊聞說。
因為航天工作太忙,楊聞兩年才回一次漳州。不能經常回家看看,是楊聞心中的遺憾。如今,楊聞講話的口音已經完全聽不出任何“漳州味”,“因為現在工作環境的問題,普通話已經被同化了,但隻要接觸到故鄉的人和事,我的閩南話還是很流利的。”楊聞說,因為内心牽挂着故鄉,在後來的工作和生活中,總是有意無意地保持與北方文化的距離,給自己添加一些閩南人的“身份烙印”,比如泡功夫茶,“這在到北京之前沒感覺,但現在就發現喝功夫茶是一種閩南人的身份象征,我現在已經茶不離身了。”
楊聞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他的祖父是著名的愛國作家楊騷。楊聞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名人之後,但對于他來說,這不是光環,而是一種鞭策。“從小就從一些書籍、報道,或是大人口中了解爺爺的過去,也感受到家族的榮光,就常常在想,作為這個家族的後代,自己應該有所作為。”這樣的想法激勵着楊聞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對自己嚴格要求。“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是要繼續踏踏實實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本報記者 周楊甯 文/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