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七種表現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七種表現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13:43:26

  (接上一篇)

  十六. 占有欲強 典型表現:自己的東西不讓别人動,别人一動就大吵大叫地嚷着“這是我的!”、“不讓弟弟坐我的小凳子”之類的,看到别人的好東西則想占為己有。

  成因:一般來說,這種行為是孩子兩歲左右之後才出現的,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随着自我意識的發展,漸漸出現了對自身所有權的主張,并嘗試着努力維護這種所有權,而且,有時候這種所有權意識來還來的相當廣泛,即使那些原本不屬于他的,但看起來很好或者隻是他先發現的好東西,也會去主張自己的所有權,于是就發生了這樣那樣在成人看起來有點“自私”、“霸道”的獨占行為。但這種行為隻是是階段性的,随着孩子分享意識的發展,這種獨占現象将有所減緩。

  

  對策建議:

  1、剔除不合理的“乖寶寶”情結,認識到一個身心健康、精力旺盛的兩歲孩子,本身就是活潑愛動的,隻有那些患有營養不良或其他疾病的孩子才懶言少語。

  2、順勢而為,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寬松的活動環境,更積極的做法則是适時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讓孩子學會自己保護自己。

  3、不要給孩子亂扣“多動症”的帽子,否則,孩子輕則會感到逆反而愈加好動,重則将受到負面的心理暗示而将自視異于常人,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行為導向是極為不利的。

  4、如果實在無法忍受孩子漫無目的的亂動,也可以引導孩子合理釋放旺盛的精力,比如,運用比較有意義的活動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帶孩子走進大自然等新奇的空間,在滿足孩子探索欲的同時拓展他們的視野。

  十九. “人來瘋” 典型表現:家裡一來客人,就開始出風頭,上蹿下跳,過分活躍,甚至動辄打擾大人和客人之間的談話,給父母帶來尴尬。一般發生在3-7歲孩子身上。

  成因: “人來瘋”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種:(1)渴望得到關注。平素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不夠,緻使孩子不得不想辦法吸引家長的注意;(2)空虛無聊。家長忙于招待客人,使得孩子因寂寞難耐而尋機作亂。(3)家長平時對孩子管的太嚴,孩子的情感被壓抑,客人的到來,讓他們找到了發洩機會;(4)自我表現的欲望。孩子有了本領,就會有自我表達的欲望,而客人的在場,則給他們提供了舞台。

  對策:

  1、為了避免孩子因為被忽視而作亂,家長可以适當讓孩子參與招待活動,比如,鄭重向客人介紹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幫父母擺擺桌椅碗筷,給客人拿個水果,給孩子适當插話的自由等。

  2、尊重孩子愛表現的特點,因勢利導,給孩子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本領的機會,比如背一首唐詩、跳個舞等等,一般來說,表演完畢客人總會給孩子一定的誇獎,孩子的“向好心理”也會因此被強化,如果此時家長再對孩子進行禮貌待客之類表揚與心理暗示,則孩子一般就不好意思再作亂了。

  3、即時孩子的鬧騰影響了主客之間的交流,最好也不要當面懲罰和訓誡孩子,以免孩子因自尊受傷而“破罐子破摔”大哭大鬧,采用轉移注意力等比較緩和的辦法更為可取。比如,給孩子一件她從來沒有玩過的玩具;借機讓孩子搭個積木給客人看看等等。

  4、對于那些人來瘋傾向比較明顯的孩子,家長除了平時做好禮貌待客的規矩教育之外,還可以在來客之前給她打個預防針,比如明确告訴孩子如果客人來了做個乖寶寶就給她買想要的玩具等等。

  二十. 好勝心強 典型表現: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争第一,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甚至耍小性子。

  成因: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會逐漸喜歡在有意無意的橫向比較中确認自己的本事和價值,這就是競争意識的來源。所以,“好勝心”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應該說是一種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層面的意義。

  

  當然,孩子喜歡争強好勝,還可能是因為家長不經意間給了他們這樣的暗示,即孩子表現好了就高興,表現不好了就不高興,以成敗論犒賞,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形成了一定錯覺:爸爸媽媽隻喜歡強勝的我,如果輸給了别人,他們就可能不喜歡我了。于是便出現了為了讨爸爸媽媽歡心而好勝的行為。

  對策:

  1、認識到好勝行為在某個年齡階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時對孩子進行适當的引導,讓孩子的好勝心向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2、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動時,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反應,不要過分在意他們的輸赢,否則就可能“逼”出一個好勝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過分好勝的習慣,正确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競争,而是讓孩子明白失敗了并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孩子和别人玩“扳手勁”失敗了,您可以這樣安慰他,“雖然你的手勁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隻要自己努力了,不論成敗,自己都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小孩。

  

  4、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有意創造一些教育契機,比如,在跟孩子比賽時故意輸掉,然後學着孩子的樣子生氣地罷工并說些“輸了,不玩了,真沒勁”的話,如果孩子反過來懇求繼續玩,則在繼續玩的時候赢她,觀察她輸了之後的反應,如果她輸了就像平時一樣不開心甚至罷工,就引導孩子反思剛才自己輸了罷工時她作為赢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機給她講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輸了能夠做到繼續努力,就借機表揚她“輸得氣”的勇氣,然後,家長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故意讓她赢,進一步引導她體驗“輸了并不可怕,隻要不放棄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閱讀繪本、觀看碟片的過程中也可以随機滲入相應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漸漸明白了最重要的遊戲或交往本身的快樂,而非誰強誰弱這個結果。

  5、必要時,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成功成績的反應,強化對其“輸得起”之行為的肯定,當然,這要把握一個度,不要矯枉過正,否則,孩子果真一點競争意識都沒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