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八裡河景區的人都知道,當車行至道路兩旁均是流水,兩岸皆為“精準扶貧”“全民參與綜合治理”等标語時,便快到八裡河景區了。
“這是當地人一起創造的奇迹,當地人也因此獲益脫貧。”來自遼甯的林帆手指着車窗外的标語向同伴感歎道。
林帆是“皖約”2018安徽省精品研學線路大型傳播體驗活動皖北支線“道源問道”采風團中的一員,“這是我第二次來八裡河景區,每來一次都有新的感覺。”
準确地說,20多年前,住在八裡河畔的所有村民都是該景區的建造者。
“千年以來兩岸人民安居樂業的夙願終于在八裡河的逐步變遷中圓滿了。”林帆之前看過景區建造前的老照片,頗為感慨,“改革開放40年不再是冷冰冰的詞語,當我再次腳踩這片曆經滄桑巨變的土地時,更知此地一步一景皆故事。”
對于60歲的沈大爺來說,每天彎腰8個小時修剪灌木叢是最讓他踏實的一件事,往來匆匆的遊客可能不知道,他也是當年參與安徽省阜陽市颍上縣八裡河風景區的建造者之一。
沈大爺年輕時務農,曾輾轉上海務工,但最終還是回家鄉當了一名普通的園藝工。他時常會想起20多年前,農閑之時,當地所有年輕人都會一起參與建造八裡河風景區的場景,“都是義務勞動,但大家幹勁十足。”
“這裡曾經是洩洪地,放眼望去一片荒灘。洪水來臨之時僅靠破船進出。”28歲的景區講解員毛要楠依稀記得兒時的情景,“每天早晨,爸媽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趕到工地,中午一起吃大鍋飯,晚上住帳篷。”她對開全鎮大會的場景記得格外清楚,當年的會場而今已經變成景區門口的停車場,“景區動工前都會開大會,全鎮幾萬人聚集在一起,沒有一個人遲到。”
大學畢業成為該景區的講解員之後,毛要楠更理解父母當年的心情,“我們八裡河景區是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那時建造公園沒有大型機器,隻能靠人工,我們就按照家裡挂曆上印的風景名勝照片,自己設計規劃。”
希臘宙斯神廟、法國雄獅凱旋門、德國柏林議會大廈……毛要楠和父母至今還沒有去過八裡河景區西區“世界風光”中的任何一個景點,“有機會也想去外面看看真景。”她說。
不過,當年僅憑家裡挂曆中的名勝照片“自己琢磨創造的八裡河”早已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困擾兩岸人民的洶湧波濤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化為獨特的景緻,吸引萬裡之外的人們慕名來訪。
“考慮到當年的條件,那些細微處的粗糙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給北京大學司夏利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初次獲知全村人民義務參與創建景區的震撼。
比起西區的“世界風光”,北京八十中學和北京101中學的老師們更喜歡八裡河東區“錦繡中華”的亭台軒榭。他們一緻認為:“我們回去應繼續思考,如何打造更适合現代經濟發展的景區模式,向景區提出建議,比如可以在園區放置介紹二維碼,學生可以用手機快速獲取相關詳細介紹。”
偶爾,沈大爺會帶13歲的小孫子來到景區,指着假山笑道:“這山,當年我也推過一鏟子。”
如果他們再往前走一小段路,就會看到一座題有“天下第一農民公園”的紀念碑,在陽光下靜靜伫立。
(應采訪對象要求,林帆為化名)
作者:戴月婷
攝影:姚大壯
小編:鄒爾君
轉發請掃描下方版權印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商務合作:010 - 6409833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