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此詩約作于中宗神龍二年(706),時詩人正由泷州(今廣東羅定南)貶所逃歸洛陽途中。一作李頻詩,誤。漢江:漢水。詩人由湖北襄陽渡漢水,然後經河南南陽到洛陽。詩中描寫在嶺外日久與家人隔絕,此次逃回接近家鄉反而擔心被人發現的害怕心情,生動活現。後二句語淺意遠,曆來傳為佳句。
【全詩】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釋】
〔1〕這是宋之問從泷州貶所逃歸洛陽,途中經過漢江時寫的一首絕句。漢江,即漢水。
〔2〕“嶺外”二句:嶺外,大庾嶺外。二句寫作者到泷州後經過兩個年頭,得不到家信。
〔3〕“近鄉”二句:情怯,心情緊張、膽怯。來人,指來自家鄉,了解自家情況的人。二句寫越是接近家鄉,心情越是惴惴不安,以緻不敢打聽來人,深怕聽到不好的消息。
這首絕句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詩人久居貶地,故鄉音信斷絕,接近家門卻又恍惚多疑、緊張心怯的複雜心理。《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說:“貶客歸家心事,寫得逼真的妙。”
【翻譯】
嶺外音書斷,在嶺南與家人音書隔絕,
經冬複曆春。流放中捱過冬日又經春。
近鄉情更怯,渡漢水近故鄉情更膽怯,
不敢問來人。低眉不敢問遇見的熟人。
【鑒賞】
宋之問的人品極低,谄事武則天及其寵臣張易之、張宗昌,成為宮廷 的禦用文人。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 武後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貶泷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宋 之問是忘不了昔日的富貴榮華的,所以第二年就悄悄從泷州貶所逃歸。途 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了這一首詩。
俗話說“事不關心,關心則亂”。這裡所說的“關心”,是過分在乎的意 思。遊子在外,沒有家裡的消息,是生,是死,是榮,是辱,都不知道。如果是 一般的熟人朋友也就算了,但那是父母妻子,是自己最親的親人,他們現 在會是什麼樣子呢?人們的思維習慣,總是懷着最美好的願望,往最壞的 結果猜測。我們先來看一首杜甫的詩。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從長安逃脫, 到鳳翔見到唐肅宗,寫下了著名的《述懷》,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去年潼關 破,妻子隔絕久。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其心情和宋之問完全一樣。
杜甫的“畏”,宋之問的“怯”,是對什麼而言呢?漢樂府中的《十五從軍 征》給了我們答案。一個十五歲從軍,八十始得歸的老兵,在回家的路上遇 到了鄉裡人,問了一句“家中有阿誰”,得到的回答卻無比殘酷:“遙看是君 家,松柏冢壘壘。”家裡的人都死光了。從這裡我們找到了杜甫的“畏”和宋 之問的“怯”的答案。
宋詩的第三句也不容忽視。用“近”和“更”兩個詞把詩人這種怔忡擔 憂的心情推向了頂點,讀者讀到這裡,都不禁會替詩人捏一把汗。這首詩 的藝術魄力正在于此。
有人說,宋之問寫這首詩,說到“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因為他 是從貶所偷偷逃跑回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是一個“逃犯”。所以離家鄉 越近,熟人越多,也就越“怯”,怕被認出來。這個理解也許沒有錯,也許更 接近宋之問的本意。但是,文學藝術作品有時會超出作者的本意而帶給人 不同的藝術感覺。舉一個例子:
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都是施特勞斯家族作曲家的作品。 演奏的曲目年年不同,但有一支曲子卻是年年不變的,那就是結束的那一 首《拉德茨基進行曲》。其實這首曲子贊頌的那位“拉德茨基”,是1848年 維也納革命中一位保皇黨的将軍。而老約翰·施特勞斯寫這一首進行曲, 是為了鼓舞保皇黨的氣勢。但是這首曲子真的是太美了,今天我們欣賞 它,已經完全沒有理會它的曆史背景了。如果你真要去較真地挖出這一段 曆史,去阻止它的演出,倒真有點大煞風景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