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勇者無畏知者不惑

論語勇者無畏知者不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6:59:10

論語勇者無畏知者不惑?8.0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裡之命②,臨大節而不可奪③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勇者無畏知者不惑?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論語勇者無畏知者不惑(雖千萬人吾往矣)1

論語勇者無畏知者不惑

8.0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裡之命②,臨大節而不可奪③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8.0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

六尺之孤:

六尺:古代尺短,六尺相當于138厘。身長七尺為成年人,六尺一般指代十五歲以下未成年人。

孤:喪父的孩子稱為孤。

托孤的特定涵義是,君主臨終托付重臣輔佐幼君,受托付者稱為顧命大臣。

②寄百裡之命:

百裡:《孟子·萬章》:“天子之制,地方千裡,公侯皆方百裡。”《白虎通•封公侯》:“諸侯封,不過百裡,象雷震百裡,所潤雲雨同也。” 故“百裡”指諸侯國。

命:國之政令,一說國家命

寄命的特定涵義是,在幼主成之前,由顧命大臣攝政,代行君權。

③臨大節而不可奪:

大節:指事關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何晏《集解》引何休注:“大節者,安國家,定社稷也。”

奪:《說文》:“奪,手持隹(鳥)失之也。”本義為喪失。《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孫子·軍争》:“故三軍可奪氣,将軍可奪心。” 《呂氏春秋·誠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本章及以上各“奪”均應訓為喪失,很多注家解為改變,實際上改變義亦由喪失本義引申而出。

④弘毅:一般把“弘”解為大,或寬廣。章太炎認為“弘”就是“強”字,章《廣論語枝》說:“《說文》:‘弘,弓聲也。’後人借‘強’為之,用為‘彊’義。此‘弘’ 字即今之‘強’字也。《說文》:‘毅,有決也。’任重須彊,不彊則力 绌;緻遠須決,不決則志渝。”按,當從章氏,弘即堅強剛,毅堅決堅定。下文“仁以為己任”,此為“弘”(強),“死而後已”,此為“毅”。朱子《集注》:“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緻其遠。”

【翻譯】

曾老師說:“可以臨終托孤他輔佐,可以授予國家權柄他代,即使面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也不喪失節,這樣的人稱得是君子嗎?這樣的人鐵是君子啊!”

曾老師說:“作為士人,不能不剛強,因為使命重大;不能不堅毅,因為道路漫長。以踐行仁道為自己的天職,難道還不重大嗎?以生命結束為奮鬥的終,難道不漫長嗎?”

【繹讀】

之所以把這兩章合讀,是因為主題完全一緻,都是講士之精神,氣概,節操。前一章是節操1.0版,後一章節操plus。前一章講的忠和義,更偏重實性的事功;後一章講的是仁與道,凸顯的是超越性的終極關懷。如果隻有“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那也不過是忠臣義士;必得有“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才當得起“志士仁人”。

孟子乃曾子嫡脈傳人,他接着太老師講,曾子在這兩章書中所開示的士君子風範發揮得更淋漓盡緻。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

“居仁由義”,方可稱為“大人”。孟子又隆重推出“大丈夫”的概念,“大人”和“大丈夫”可視作曾老師“士”和“君子”概念的升級叠代産品。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按,富貴、貧賤、威武,通謂之“大節”;“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通謂之“不可奪”。

“大人”和“大丈夫”之所以為大,是因為“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氣充塞天地,“上下與天地同流”。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 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公孫醜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孟子·盡心上》

昔者曾子謂子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 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公孫醜上》

關于士君子之勇,荀子有如下定義:

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 重死持義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榮辱》

“臨大節而不可奪”,以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既是大仁大義,亦為“大勇”。“雖千萬人吾往矣!”對于曾子這兩章書來說,再找不出比孟子這句話更好的闡釋了!端的是牛B閃閃放光芒,以孔曾孟為代表的原始儒家身上那種氣象、風采和神韻呼之欲出,粲然奪人心目。

朱子在跟弟子們讨論這兩章書時,對曾子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評價:

“曾子便恁地剛,有孟子氣象。如‘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等語,見得曾子直是峻厲!”又曰:“這曾子一個人,隻恁地,他肚裡卻着得無限。”(以上均見于《朱子語類》卷三十

按,“峻厲”的評語十分耐人尋味,曾子話語中所傳達顯現的此種特質,如果從性格氣質方面去破解,恐怕就太失之表面了,也許更深層的緣由是深沉的信仰,深厚的宗教情感,也就是朱子所感悟到的“他肚裡卻着得無限”。

李zehou《論語今讀》: “曾子唯唯諾諾,戰戰兢兢,突出是 宗教性道德。似乎刻闆、遲鈍和笨拙;孔子也說“參也魯”。但同時 也有如此感人的充滿情感的不朽語言,這正是宗教性特征。宗教性的學派—方面強調嚴格要求、恪守小節,同時也要求在從小節作起的各種禮儀制度中,樹立起剛強不屈的偉大人格。這偉大人格的建樹以及各種道德行為的可能,并不是憑一時的勇敢、情緒、意氣, 而是從小處做起的長期錘煉的成果。中國所謂“慷慨從仁易,從容就 義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它不是“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汪 精衛)一時的豪情俠氣,而是“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文天祥) 那種死囚三年終不為屈的“視死如歸”。這才是曾參講的“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孟子講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孔子講的 “歲寒知松柏之後凋”的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韌性精神,這種 人格精神具有宗教性質和宗教情感,值得提倡和發揚。

西洋文化中所謂“騎士精神”,首推忠誠的德,這是對領主而言;其次看重為信仰獻身,這是對上帝而言。把曾子的信條拿來與之對照,把“仁以為己任”之“仁”換作信仰,似乎并無不妥。東西攸同,于斯又得一證。

太史公曰:“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傥非常之人稱焉。”(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仁以為己任”,此為“可”;“士不可不弘毅”,“臨大節而不可奪”,此為“不”。曰“可”,是為有為;曰“不”,是為有守。既有為,亦複有守,此之謂“倜傥非常之人”。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