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度下,出一個狀元實在太難了。
不要說狀元了,能夠中進士,也比現在所謂的“高考狀元”更加艱難,更加光榮。
毫不誇張地說,古代的“中進士”在難度系數上,其實就是現在的“中狀元”。很多戲曲裡的“狀元”,其實也就是“進士”。
很自然,讀書人們對于中狀元、中進士這個事情,都十分向往,十分關注。曆史上有大量詩詞傳世,表達着讀書人對中狀元、中進士的感慨。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記得關注我哦!
狀元詩詞知多少?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曆史上中狀元中進士有關的幾首詩詞,感受千百年前讀書人的喜怒哀樂!
說起狀元詩詞,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時間就想起了“四喜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這首詩的流傳範圍如此之廣,在流行度上簡直可以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相媲美。
“四喜詩”的每一句話是老百姓熟悉的“俗語”,說是婦孺皆知,都不過分。
也因為這首詩,“成親”或者“洞房花燭”被稱為“小登科”。
當然,大登科就是所謂的中進士,中狀元。
尤其是傳統戲曲,基本上書生類型的主角,在經過一段磨難後,最終都是考上狀元,好像狀元那麼輕易考上一樣。
但也許這就是古代老百姓的樸素願望,這也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與“四喜詩”相對的,是“四悲詩”。其中也有關于中狀元的内容,隻不過是狀元夢想的破碎。
《四悲詩》:“寡婦攜兒泣,将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下第舉子心!”
讀書人考不中進士,居然可以和前三樣事并列為人生四大悲劇,足以說明古代科舉制度下,中進士的影響力有多大了。
當然,我們更加熟悉的是那些中進士、中狀元的詩詞。
比如唐代的進士有“雁塔題名”和“曲江宴會”的傳統,比如白居易考中進士後,得意洋洋宣布:“慈 恩 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是27歲中進士,在中進士的17個人裡年紀最小,難怪白居易如此得意,如此意氣風發。
而詩人孟郊,在中舉之後,也留下了大名鼎鼎的詩句《登科後》:“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46歲中進士的孟郊,毫不掩飾興奮之情,簡直就像駿馬一樣,四處撒潑,興奮難抑。
盡管孟郊後來的生涯并不太得意,他的詩也是“高天厚地一詩囚”,但至少孟郊有過中進士的興奮,也算是人生不虛此行。
據說古代有所謂的“少狀元詞”,《 鹧鸪天》:“五百人中第一仙,等閑平步上青天。綠袍乍著君恩重,黃榜初開禦墨鮮。龍作馬,玉為鞭,花如羅绮柳如綿。時人莫訝登科早,自是嫦娥愛少年。”
之所以稱為“少狀元詞”,是因為詞裡面提到了“登科早”與“少年”。
而這首詞也揭示了古代中狀元之後的多種榮譽和獎勵。中了狀元,不但可以平步青雲,而且可以得到美女,大小登科一起,人生如鮮花着錦,簡直美滋滋。
後人又有“老狀元詞”,應該是模仿這首“少狀元詞”而寫:“三百名中第一人,宮花斜插二毛侵。丹墀獨對三千字,阊阖驚看五色雲。袍簇錦,帶橫金,引領群仙謝紫宸。時人莫訝登科晚,自古龍頭屬老成。”
其實曆史上的少年狀元不太多,真正多的還是中年狀元和老年狀元。所以這個“宮花斜插二毛侵”真是相當貼切了。
比如宋代詩人詹義一直考不上進士,到了七十三歲的那一年,他才考中進士,興奮之下寫了一首詩:“讀盡詩書五六擔,老來方得一青衫。佳人問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有的版本,認為詩的作者是福建人韓南。)
再比如,宋高宗時期,有個73歲中進士的陳修。陳修一輩子時間都花在讀書考試上,連老婆都沒有娶。
宋高宗都覺得很神奇,也比較同情陳修的遭遇,于是選了個宮女賜給陳修當老婆。
宮女當時才二十三歲,而陳修七十三歲,兩人整整相差五十年。
當時有人取笑說:“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可見,古代雖然年紀老,但要是考中狀元或者考中進士,那還是很風光的。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多多點贊、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是真遊泳的貓,再次感謝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