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寫作課學什麼?作者:複旦大學環境系教授 馬臻,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大學寫作課學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作者:複旦大學環境系教授 馬臻
編者按:寫作也許是能讓人受益一生的技能。我們的學生從小學開始看圖寫話,經曆初中、高中的作文訓練。但是及至研究生階段,不少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水平仍然堪憂,套路作文、缺少邏輯、引用不規範、甚至東拼西湊……
當大衆為高考作文評價導向、中學作文教學争論不休時,不少高校,包括清華大學、複旦大學等近年都已開出面向全校學生的寫作課,無一例外是為了解決同一個問題——學生寫作能力的缺失。
開設這類課程的老師來自各個學科。複旦大學環境系教授馬臻也是其中之一,他開設的“科研生存技能和學術規範”課有相當一部分内容就是針對研究生的學術寫作和通俗寫作的問題。在他看來,大學開設寫作課已成一種剛需。但更重要的,是學生要主動擺脫應試作文的窠臼,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寫作能力。他的同事,哲學系的郁喆隽更是追溯到,學生寫作能力的缺失還在于為應試而長期“操練”的“藥丸式”閱讀。
紅色、紫色、藍色、綠色……看着眼前這份被各種顔色高亮标出的查重報告,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幸虧這篇論文被編輯直接“槍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我不禁責問涉事博士生: “你會寫論文嗎?”
談到自己的 “寫作史”,這位博士生以一種 “無辜”的眼神看着我。他告訴我,當年讀中學時,語文老師給他們推薦一些範文模闆讓他們揣摩、套用, “這樣高考作文至少不會得低分”。他在另一所高校讀碩士時,周圍研究生的寫作水平普遍不高,當時的導師就讓他們參考、模仿一些寫得好的科研論文寫出論文初稿,然後由導師再仔細修改。
事實上,我在教授研究生寫作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連最基本的寫作文的能力都不具備,我得費力地向他們強調 “寫作切忌平鋪直述、記流水賬、漫無邊際” “要言之有物,有故事或者故事的片段”“文章要有褶皺、有立體感、有味道”……
研究生本該習得很強的論文寫作能力,高超的寫作技能也是今後職業發展的“助推器”。但理想和現實之間似乎隔着一條鴻溝,現在大學的老師也得承擔幫助學生跨過這道鴻溝的責任。
中學套路作文習慣拖了研究生學術寫作的後腿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好幾位學生都曾提及類似的 “套路作文”經曆,令我感到匪夷所思。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在上海讀中學時,從未讀過作文集,也無作文模闆可套用,無非是初中時看《少年文藝》,高中時按照語文老師的要求收聽廣播電台 “今日論語”評論節目,還通過辦校報、勤練筆來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我的作文曾經常得滿分,被拿到各個班級宣讀,還多次獲得作文比賽的獎項。
當然,中學時作文寫得好,讀研究生寫科研論文不一定能 “如履平地”。當我在複旦大學化學系讀碩士,第一次寫那種印出來隻有兩頁的“快報”時,我停下實驗,專心寫了一個月,第二篇論文又寫了一個月。期間經曆的反複改稿,簡直快要讓我“衰竭”。
如今,學生們在中學期間經曆了更加“嚴格”的作文訓練,但現在的研究生寫起論文來,卻仍然毫不輕松。
論文的引言部分人雲亦雲,而且整篇論文像是流水賬,既沒有“故事”,也沒有深入的學術讨論。至于英文論文,雖然很多學生已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寫出的英文科研論文甚至連語法都不通。在我曆年指導的近20名研究生中,論文寫得令人滿意的隻有一位——在職攻讀博士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而其他學生的論文,往往需要我改很多遍才能投稿。
我認為,實驗的點子、實驗結果和論文寫作對于論文發表來說,缺一不可。我身邊的同行也都有共識,但很多研究生還是不重視論文寫作。我曾經在論壇上發過一篇關于學術論文寫作的帖子,有學生看後大為不解:學術論文最重要的是實驗點子和實驗結果,論文寫作并不特别重要——隻要句子通順、讀者能看懂就行了。如此強調論文的寫作,豈不是在宣揚“文學霓虹燈”?遇到這種論調,我真是哭笑不得。
學生會考試并不代表會寫論文
通常認為,研究生寫不好論文的部分原因在于學生讀本科時一般不再學習語文。雖然本科生和高中生相比,閱曆豐富了不少,但如果不經常練筆,那麼自己的筆就“鏽掉了”。而研究生寫不好英文論文,是因為從中學到大學,英語教育中都是應試成分居多,學生會考試并不代表能用英文寫好文稿。
當然,科研論文是一種需要專門學習的應用型、學術型文體。寫科研論文雖然無需采用修辭手法,但需要很強的分析、歸納總結和邏輯表達能力。
我也曾經感到寫論文難,後來提高固然一方面是因為熟能生巧,寫多了就熟悉了。另一方面,我在學術生涯起始階段曾經遇到幾位“高人”,他們對我的指導,令我收獲頗豐。
我的碩導高滋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她當時兼任幾家學術刊物的編委,中英文寫作水平都很高。課題組研究生把論文稿打印出來給她,她會重新閱讀相關文獻,然後拿出一刀信紙,花幾天時間,用鉛筆重新寫英文稿,然後讓研究生在電腦上把稿子打出來。她寫的論文往往令人讀來感覺 “珠圓玉潤”。更有意思的是,她寫累了,會走出辦公室,把在實驗室的學生叫過去面授論文寫作之道,有時,她會興奮地說 “又把這篇文章救活了”。我有幸成為她的“重點培養對象”。不過,當我畢業時,她告訴我,山外青山樓外樓,我還得在出國之後跟 “高手”繼續學習。
2001年我去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師從Francisco Zaera教授讀博。從委内瑞拉到美國讀博士并留在美國任教的他,兼任幾家國際刊物的編輯。
第一次我将寫好的文稿發給他,他用紅筆把論文改得 “一片紅”。我以為隻要按照他的意見修改好就能投稿了。改好發給他,結果第二次收到文稿,又是改得“一片紅”。他不但讓我補充實驗數據,還把我的文稿 “束之高閣”,等“冷處理”一段時間後再繼續修改。一篇論文要改好幾回才能投稿。我忍不住找他理論: “你改後,文章不還是表達我原先的意思嗎?”他回答我說,他不能随随便便投稿,必須确保他改過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
研究生論文寫作教學成為一種剛需
在美國做博士後時,我研讀了一些關于論文寫作的書,比如美國化學會編的《The ACS Style Guide(美國化學會風格指南)》、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W rite Like A Chemist(像化學家那樣寫作)》。讀這些書使我 “開竅”,把寫作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我還接觸了一些關于通俗寫作的書。
我堅持認為,寫作是大學生的一項最基本的技能,而從本科到研究生畢業,學生更要加強學習學術寫作和通俗寫作。兩者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兩者都需要準确、清楚、簡潔,都需要有讀者意識,把真實的信息高效地、有邏輯地傳遞給讀者,并啟發讀者思考。而且,寫科研論文,也不是僅僅學習一些單詞、句型就行,關鍵是要有學術性和邏輯性——知道這篇論文要配以什麼樣的讨論,知道論文裡漏了什麼文獻,知道哪些學術觀點是錯的;知道以怎樣的方式、先後順序來呈現論文的各個部分,使論文能自圓其說而且讓審稿人覺得論文思路清晰、實驗設計巧妙。這些都離不開實操和學習。
2009年回國任教後,我迫切希望能開設關于論文寫作的課程,但多次申請都沒有獲批,原因是“這些東西是技能,而不是知識”。但是,近年來,論文寫作課逐漸引起國内高校的重視,我們學校其他院系也陸續推出相關課程。2015年我從複旦大學研究生院申請到“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類課程”建設項目,獲準講授“科研生存技能和學術規範”課。
這門課主要講授科研方法、學術道德、論文寫作、通俗寫作、作報告、時間管理、職業精神、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識,至今累計有400多人修讀,還做成了網課和暑期課程。我仿佛成了“公共導師”——把來自于各個院系、各個課題組的研究生湊在一起,給他們講解科研和寫作的方方面面。
“為什麼論文寫作這麼重要?”“過了英語六級就能寫好科研論文?”“英文潤色公司能解決所有問題?”“論文寫作是文學霓虹燈?”這是我在課堂上經常會問學生的問題。
我不但把論文的各個部件“拆開來”給學生分析,寫論文不要人雲亦雲——“如果别人這麼寫引言,你也這麼寫,你的文章就發不出”。我還會把作者與編輯、審稿人打交道的“秘辛”告訴學生,甚至當堂展示“慘不忍睹”的查重報告,警示學生不要抄襲剽竊。
這門課期末考核的要求是寫一篇和課程相關的通俗文章。除了講解學術寫作,在課堂上我還亮出自己在報刊發表的文章,興緻勃勃地講解通俗文章寫作,包括導語寫作、文章立意、再現場景法、“藏舌頭”、“形事情理典”等知識點。有的知識點(比如 “形事情理典” “三點一線法”),學生們未曾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聽到過。
我鼓勵他們,就像小孩學騎自行車,總要把自行車旁邊兩個輔助輪拆掉的,“丢掉模闆去寫作,你行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