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枕黃粱寄故鄉

一枕黃粱寄故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6:54:34

一枕黃粱寄故鄉(寄一紙詩情予臨安)1

作者:盈昃

杭州,古稱“臨安”“錢塘”,曆史悠久,自秦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杭州還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

這是一座由水給養的城市,文化豐富,風景秀麗,人們安居樂業,素來就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所以歡迎大家來到杭州,我是你們的導遊,接下來的幾天裡,我将和你們一起共賞武林之美。

第一站:西湖(一日遊,含斷橋、蘇堤、白堤,其他景點經行處會談及)

西湖如此多嬌,引無數文人盡折腰,天南地北往來客,隻為窺其西子貌。

西湖我覺得可以作為杭州的代名詞,對外地人而言,那是值得我們不遠萬裡驅車前往的地方,更是很多人的向往,但對杭州人來說,那就是生活之地,乘公交時甚至可以淡淡地說道,斷橋站到了,荷花又開了。

沿着北山街走去,左轉便來到我們心心念念的斷橋了。談起斷橋,不知朋友們是否會立刻想起白蛇傳說,那場雨,那把傘,那對青蛇姐妹,那場相遇,正是因此我們的斷橋更富浪漫色彩,吸引無數人兒前來品西湖之水。

斷橋,宋人稱它為保佑橋,元人稱它為段家橋,斷橋殘雪還是西湖十景之一。我曾查閱資料,發覺寫斷橋的詩詞并不多,恐是唐宋之際無故事可寫,至後傳說一出,又無人可寫吧。但明人洪丞這首《斷橋閑望》寫的很符合此時的心境。

閑作步上斷橋頭,到眼無窮勝景收。

細柳織煙絲易,青屏拂鳥影難留。

斜拖一道裙腰繞,橫着千尋境面浮。

投者近來忘俗累,眷懷逋客舊風流。

行走在斷橋上,不需想那些千絲煩擾,我們可學洪丞那般,盡收這裡的美景,白日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傍晚看水面晚照看遠處保俶塔之霞光。

一枕黃粱寄故鄉(寄一紙詩情予臨安)2

再往前走,便來到我們的白堤所在,四周綠意盎然,荷風飄過,閑适美好。那麼朋友們知道白堤的故事緣由嗎?

白堤原名“白沙堤”,正是白居易詩文中所寫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話說公元822年,我們的老白來到了杭州出任刺史一職,杭州那可是處好居所啊,山川之美皆可入詩。可是不巧,那年杭州碰上大旱,錢塘湖也就是西湖嚴重淤淺。

這種情況下,誰都沒有心思去賞湖山之美。于是乎,我們的老白卷起衣袖,開始治理西湖,他已然忘記自己大詩人的形象了,不僅疏浚六井,來給百姓提供水源,還修堤儲水以便抗此旱災。

為了讓此情況不再發生,他還特地寫了文章予以衆人,以便大家學習這項“水利工程”,還西湖個美好環境。那篇文章叫《錢塘湖石記》,從很多方面闡述治理情況,洩、放、蓄等等來讓百姓明白。

别的官員都在迷信放水是否會影響自己,唯有老白淡淡一笑,不甚在意寫下“俗雲:決放湖水,不利錢塘縣官。縣官多假他詞以惑刺史。或雲:魚龍無所托。或雲:茭菱失其利。且魚龍與生民之命孰急?茭菱與稻粱之利孰多?”

其實朋友們走的這條路未必是當年老白修的那條,但是唯有信念與精神長存,那年的千帆曆練,那年的西湖碧波,都在時間長河中流了下來,美了歲月。這時再來看《錢塘湖春行》,我們就能看出其中老白的歡喜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他從京城來到杭州,不去高揚自己大文豪的身份,願為錢塘一泥一土放低姿态。在他的眼裡,最可愛的正是遠處的孤山寺北、水面初平,最活力的也正是莺争暖樹、新燕啄泥。如今的我們來到西湖,走上白堤,看隔岸一一風荷,賞岸上楊柳依依,不知是否有此情思,願為白堤留下幾分詩意。

白堤與蘇堤還有段距離,朋友們,我們可以邊走邊聊。蘇堤的文思才情也是來源于一位詩人,他就是樂呵呵大文豪蘇東坡。蘇轼來過杭州兩次,都是在此為官。第一次是他三十多歲的時候,他來杭州任命通判,那時的西湖部分區域已經被葑草藻荇淤塞,而當他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時,那時的西湖已然遭受“重創”,葑草藻荇狂長讓西湖越發顯得岌岌可危。

這麼美的地方怎麼能夠被這些草木給遮蓋呢?于是乎,蘇轼學着老白的樣子卷子衣袖,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一場“西湖保衛戰”。

他下令要退耕還湖,還要把西湖挖深一點,其他地方可以養殖菱藕,但中心位置千萬别養,避免淤塞。“西湖保衛戰”那可是動用二十萬人工一同進行的嘞,規模很大,也可見蘇轼的決心有多大。疏浚也不容易,那些西湖淤泥咋辦,難不成耗費大量資金運往别處?朋友們别急,你們腳下正在走的蘇堤就是由淤泥堆積起來的,不浪費别的材料,真真正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了。

這時的我們再來讀他寫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就很恰當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是美的,特别是雨後的西湖,湛藍的模樣配上遠處的湖山,那就是一處秀麗的風景線。船隻劃向遠方,給西湖水激起一道漣漪,我們的大文豪慢慢走在蘇堤之上,恬然微笑,于是乎,西湖變幻成了一位美女,等待你們着的,便是一派美好。

那麼我想問朋友們什麼時候來蘇堤最好呢?《武林舊事》中有記載,“蘇堤一帶,桃柳濃陰,紅翠間錯,走索,骠騎,飛錢,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斤鬥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所以說春日來最好,屆時賞桃之夭夭,花團錦簇,這便是有名的“蘇堤春曉”。

餘秋雨先生曾有言記錄蘇白疏浚之事,我很愛他的形容,他說“大詩人在這裡用泥土和石塊寫詩,把筆墨吟誦交給小詩人。他自己的詩句,隻是躲在水草間、石縫裡掩口而笑,絕不出聲,以防小詩人們聽到了頹然廢筆。”有些人能夠讓後人崇拜很大程度并非是他的詩文成就,更迷人的反而是他背後的傳奇故事,那些故事總關乎人情世故。

西湖水和别處的水其實無甚區别,江南可采蓮,南方都有蓮,可是我們知道别處它是沒有白居易啊,沒有蘇東坡啊,沒有那段往事啊。夜晚當我們行走在蘇堤之上時,聽到遠方傳來的南屏晚鐘總會淚目,仿佛一股舊事的情緒牽引着我們,讓我們能夠短暫穿越,重回到唐宋繁華。

好了,今天的遊玩就結束了,明天我帶朋友們去另一處景點,找找那位“拗相公”壯志之地。

一枕黃粱寄故鄉(寄一紙詩情予臨安)3

第二站:靈隐景區(含靈隐寺、飛來峰)

靈隐寺又名雲林寺,始建于東晉鹹和元年,此後的朝代都和靈隐寺有着密切關系。

而且很多文人于此也留有珍貴詩篇,譬如白居易、司空曙、蘇轼、陸羽等等,他們筆下的靈隐寺從不同的心境角度來考慮,可謂是妙不可言。

但是我今天想給朋友們推薦的卻是宋之問寫的《靈隐寺》,且聽我講來。

鹫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扪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嚣。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秉持着看文不究人的原則,我們在此不談論宋之問的人品,隻單單看他的詩篇。他這首詩寫的那真是好,不需長文就将靈隐寺的妙寫的淋漓盡緻,讓人讀着滿口餘香。

起初他并未從靈隐寺寫起,而是将眼光落腳于整體,短短十字就将飛來峰的險峻和靈隐寺的幽深安靜描摹出來,再後又從不同的點寫出佛家的神秘以及靈隐寺位置的奇妙,登高而上,能看滄海日月,能觀錢塘大潮。不僅如此,他筆下的靈隐寺既讓我們感受到香火的神穆,還能讓我們體會到清幽之感,畢竟簌簌桂花落地聲,隻有心靜之人才能聞見。

文人都喜最後言志,宋之問此篇也是如此。“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嚣。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其意是說他早年就喜愛遠處美景,因為尋求美景可得忘機。于是他有後續,說自己将要去天台,然後過其中石梁。最後四句給人一種留白之感,但是賞來賞去,無非就是他喃喃自語地說“我想去隐居了。”世事煩擾,見此靈隐,桂花天香,如此這般。

這詩的寫作背景依舊讓人感慨,也來源于被貶途中。公元710年,宋之問被貶為越州長史,離開京城奔赴越時途徑杭州,遊玩靈隐寺所寫。

寺廟選址,都往山中修,無怪乎其他,正因山中清幽,适合靜心。當我們煩擾之時,也愛往山中逗留,無怪乎其他,隻因山中開闊,能使心情愉悅。遊玩之時,偶聞禅語,也是别人不可及的事情呢。

現在我來給朋友們說說一位宋人,他就是王安石。“拗相公”王安石曾有壯志,他将此壯志書寫于飛來峰上,朋友們應該都有耳聞,正是著名的《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有人提出異議,說此地飛來峰不是王相公筆下的飛來峰,他筆下的飛來峰應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但是不管如何,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這山都在這浙江,争來争去也改變不了這個既定事實。

當我們登臨其上時,才會發現靈隐寺旁的飛來峰不是特别高,仿佛汗水還未察覺,我們就已登頂,并且還看見頂端刻着的“飛來峰頂”大石頭的具體模樣。朋友們是否會失望,覺得傳聞中的飛來峰不過如此,沒有高塔聳立也沒有浮雲遮望,唯有樹木叢生,唯有石頭漫布。

可是我們的杭州自來就滿腹人文情懷,所以當我們來到飛來峰時想的永遠不是此行值得否?而是會陷入回憶,憶起王相公變法時的決絕,憶起他登高望遠的驕傲以及男兒壯志。他十分铿锵說道“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我感覺和杜甫的“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有點像。

最像的便是那份自信。王相公因為站在高處,所以一目了然不會被凡塵迷霧所遮住雙眼,杜子美因為站在高處,所以登高望遠看的更加清楚。他們那時都是風姿少年,心中清明,目标明确。

可能受他變法的影響,很多朋友不喜歡王安石,但是我覺得不管什麼時候,就算他四五十歲後,亦或是年老體弱後,我感覺王相公永遠都是他三十幾歲時的形象,心中懷壯志,内心一君子。他排擠衆人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别人不支持他變法,可是他卻和那些小人不同,從不會嫉妒他人而去排擠,蘇轼雖處處與他作對,可在烏台詩案中,王安石卻為他求情,還在多年後與蘇轼相逢一笑泯恩仇。在我心中,王安石就是這樣一位君子,他的腳步來到杭州,他的德行影響華夏。

那麼,靈隐景區的講解我們就結束了,朋友們可以去看看旁邊的雕刻,那都是很有年代的,稍後我們在此集合。

一枕黃粱寄故鄉(寄一紙詩情予臨安)4

第三站:雲栖竹徑

竹自來就令人喜愛,有人一生隻畫竹,有人一生隻學竹。不管是蘇轼寫的“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是到鄭闆橋寫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時間長河中,竹已經從不同的方面給人一種人生感悟了。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就誕生了很多和竹有關的君子,譬如竹林七賢,譬如鄭闆橋,他們高雅堅貞,始終不屈于黑暗統治,于是乎,這時的我們看竹也應換種心情,那應是沉穩不燥的。

雲栖竹徑能夠還原我們對竹林的一切想象,這裡滿山都是竹子,一遇風來,萬山沙沙直響,仿佛湘夫人從九嶷山下來那般壯觀。綠意盎然,林遮高空,泉水淙淙,碧水靜置,亭台雅座,别具風味。

如此絕好的地方,怎能不受古人青睐,于是乎,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來到這裡,頗為感悟般寫下《雲栖小記》,“雲栖在五雲山下,籃輿行竹樹中,七八裡始到,奧僻非常,蓮池和尚栖止處也。蓮池戒律精嚴,于道雖不大徹,然不為無所見者。至于單提念佛一門,則尤為直捷簡要,六個字中,旋天轉地,何勞捏目更趨狂解,然則雖謂蓮池一無所悟可也。一無所悟,是真阿彌,請急着眼。”

我們參觀這裡,看出的是生活的惬意,袁宏道來到這裡,看出的是生活的禅意。雲栖的确能給人一種放空狀态,四周修竹包裹,奧僻非常,靜坐洗心亭,端看遠處水,耳聞風篁聲。

于是我們的康熙大帝也來到這裡,留有詩篇以述情思。“錢江風雨促前旌,竹樹缤紛細草萌。夾岸黎元瞻拜切,頻施膏澤惬民情。”雨是否都能激起詩情,蘇轼在沙湖遇雨,于是有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的好句子,康熙在雲栖遇雨,于是乎我們有了遇雨亭,還有了他留下的詩篇。

康熙筆下的雨中竹徑顯得萬物清新,特别是“竹樹缤紛細草萌”此句,很容易讓人想起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雖描寫不同,但都能讓人體會的那種欣欣向榮之态。而且他最後兩句,還能借雨來想起百姓,這場雨不僅能讓萬物複蘇還能頻施膏澤付民情。不愧是我們的康熙,哪怕途中遇雨,也能想到黎民百姓,正是我們鄭燮筆下所言那般“一枝一葉總關情。”

雲栖竹徑給我們帶不來物質所需,但是朋友們,當你們來到這裡時,你們的精神、思想、境界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隻要你靜的下心來,總能聽見竹筍拔起聲和雨滴落地聲。

朋友們,乘着清風,伴着風篁,我們現在就去不遠處的五台山吧,小心腳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