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英姿(北京科學中心展覽教育部講師、助理研究員)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數九寒冬,皚皚白雪,百花中傲然綻放的,數梅花最有“姿态”。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贊譽梅花的古詩詞多不勝數。“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那麼,你了解梅花嗎?你能分清楚梅花和蠟梅嗎?
梅花二三事
在植物學中,梅隸屬于薔薇科杏屬,梅原産中國南方,具有花果兼用的特性,食用和觀賞價值都很高。梅的露地栽培主要分布在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大緻以黃河為界,在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多不能露地越冬。
梅花的品種繁多,由于長期栽培,變異性較大,現今共記錄的品種數有300多個。後來中國學者将其分為11個品種群,即單瓣、宮粉、玉蝶、黃香、綠萼、跳枝、朱砂、垂枝、龍遊、杏梅以及“美人”梅品種群。
南梅北移
“美人”梅(攝影:北京植物園虞雯)
20世紀60年代,以陳俊愉為首的研究團隊在系統研究梅花的基礎上,成功培育出了抗寒品種,實現了南梅北移,營造了“北國江南”的賞梅景象。
南梅北移的第一站是北京。1958年,北京林業大學與北京植物園合作,将南方梅花引種至京,并對生長的梅苗進行自然選擇。1962-1963年,一批梅苗經受住了朔風寒流的考驗,露地綻放,标志着南梅北移取得了初步成功。
綠萼
此後,學者們進行了大量遠緣雜交與抗寒育種試驗,發現人工雜交苗抗寒性優于天然授粉苗,并培育出“山桃白”梅等十幾個可以抵抗低溫的新品種。如今,可以在北京露地越冬的梅花品種已達40餘種。
21世紀初,三北地區北部開始進行區域試驗與推廣,通過觀察記錄總結三北地區北部各試驗點的栽培和表現情況,加以綜合分析研究,南梅北移的系統理論和實踐體系逐步形成。抗寒梅花品種在大慶、公主嶺等地露地開放,使梅花栽培區域北移了2000多千米,終于也可以去天寒地凍的塞北“踏雪尋梅”了。
“月昔梅”和“蟲昔梅”的争議
蠟梅(攝影:北京植物園虞雯)
2019年的新版《現代漢語詞典》中,“臘梅”詞條後注釋:同“蠟梅”;“蠟梅”詞條後在特征描述後附注“也作臘梅”。可見,從詞語使用上來看,兩個詞是可以通用的。但在植物學意義上,“蠟梅”是規範寫法,在植物學上的蠟梅也并不隸屬于梅的任何一個品種群,甚至不同科不同屬,沒有特别近的親緣關系。梅是薔薇科杏屬,落葉喬木,與杏、桃、櫻等是近親。蠟梅是臘梅科臘梅屬,落葉灌木,抗寒性較強,在不低于零下15℃時能安全越冬,是真正能夠在北方“疏林凍水熬寒月”的花木。
梅花居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首,具有悠久的應用和栽培曆史,以其淡雅芬芳淩寒傲雪的特性被世代頌揚。經過植物學家數年潛心研究,不斷實踐,終使源自南方的梅樹種成功移植到了北方寒地。大千世界,奧秘無窮,我們更需懷抱科學的态度,探究表面背後的真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