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裡大部分脊椎動物是尾巴的,尾巴對于不同的動物來講作用也不一樣。壁虎的尾巴能夠儲存脂肪,遇到天敵還能夠斷尾求生;魚的尾巴可以控制遊動的方向,提供前進的動力;牛的尾巴可以驅趕蚊蟲;河馬的尾巴像個小電扇一樣,能幫助排便;獵豹的尾巴能夠協助轉彎,保持平衡;貓狗的尾巴還能用于交流,傳達情感。那麼你知道有哪些脊椎動物沒有尾巴呢?除了人類,人猿總科下的其他物種也沒有尾巴,如大猩猩、黑猩猩等。除了他們,還有考拉,蹄兔、青蛙、蟾蜍、二趾樹獺這些動物也沒尾巴,暫時想不到其他物種,有想到的可以補充在評論區。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人類沒有尾巴呢?首先要說明的是,人類也是有尾巴的。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第31到35天左右就能很明顯地看到尾巴的存在,但随着胚胎發育,尾巴會逐漸消失,變成有3-5節骨頭融合的尾骨,來當作尾巴曾經出現過的痕迹。其實,不光是尾骨,如今的人類身上,能找到很多痕迹器官,如男性的乳頭、盲腸、闌尾、立毛肌、智齒等。
那麼人類為什麼不要尾巴呢?其實對人類來說,尾巴是個沒什麼用的東西。當人類祖先慢慢從森林轉移到平地,不需要攀爬樹,後,之前用來盤纏住樹枝幫助在樹上活動的尾巴自然也失去了這個作用。另外,很多動物需要尾巴來保持平衡,而人類祖先在直立行走後,四肢肌肉的神經末梢,發達的内耳前庭平衡器官,加上小腦等器官的協調作用下,可以讓人類輕松掌握平衡,這讓保持平衡的尾巴沒有優勢。對一些動物來說,如蜘蛛猴用尾巴摘取果實,把尾巴充當工具的作用來講,人類也不需要。由于智力越來越發達,自己就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代替尾巴的作用。而像貓狗這樣把尾巴充當交流的作用,人類也不太需要這個,人類有自己的語言,即使是失語者也可以用手語交流。另外,當我們把人猿總科和猴科動物進行對比,你會發現人猿總科動物體型,普遍比猴科的大多了。
在演化的交叉路上,猴科動物瘋狂加點敏捷,而人猿總科動物減少了敏捷加點,轉而加點力量(如大猩猩)。選擇了力量這意味着他們不用像那些選擇了敏捷的靈長類一樣,走為上計,而是可以硬剛,而硬鋼的時候呢,尾巴發反而會成為累贅。舉個例子,有些長頭發的女生打架時就會很吃虧,被人揪住頭發,長尾巴也是一樣的道理。因此綜上所述,人類放棄了尾巴,尾巴成為了人類演化殘留的存在——尾骨。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有極少數的人生來是有尾巴的,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為返祖,但其中大多數是假尾巴,是剛好發生在新生兒尾部區域的特殊病變,與脊椎、尾骨以及各種先天畸形相關。
如今發現的人類真正的尾巴雖然很多沒有骨骼結構,但能通過肌肉收縮控制尾巴的運動,少部分有多達5節發育良好的尾椎骨。發生原因跟目前的結論是跟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的Wnt-3a基因出了問題有關。不過對于所謂的“真骨”是不是反祖,也有一定的争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