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古代文人墨客起“号”的那些事
蘇轼,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蘇轼者,字子瞻、和仲,号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常常聽博學之人掉書袋,就要稱蘇轼為蘇東坡,原來典出此處。名、字是我們聽過許多的了,然則何為“号”?文人的“字”和“号”有什麼不同?這裡卻大有玄機。
一 文人之名、字、号的講究1名
子之将出,應賦其名。名是一個人立身的臉面,不可輕忽。
古來取名的規矩,儒家定下“五法六規”: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這是家中長輩對後生的美好期許與祝願。
2字
古人幼名、冠字,字和名的聯系也是很密切的。字和名的配合,主要有以下幾類:
其一,意義相同。如,屈平,字原。曾鞏,字子固。其二,意義相近。如,梁鴻,字伯鸾。陸機,字士衡。其三,意義相反。較典型的是曾點,字皙。王績,字無功。其四,意義相順。如,陸羽,字鴻漸。典出《周易》:“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高明,字則誠。典出《禮記》,“誠則明矣。”其五,意義相延。如: 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
大體上,要遵循“同訓”,“對文”,“連義”,“指實”,“辨物”這五種方法。
名和字既然都已經各有意義,那麼号呢?
3号
廣義的号有很多,谥号、别号、封号……
但自号是自己的。名和字都是長者所賜,封号一類也是朝廷或者親友的贈予,但自号是難得可以自己決定的稱呼。相對于名和字的苛嚴規矩,文人對自己的自号有了更多自由,和繁雜的“五法六規”相比,自号的最大決定因素是自己的喜好。
二 文人自号的風氣1興起
文人取号,追根溯源,大約起自兩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這是我們所熟悉的最早一個時期的自号。
起于兩晉時期,大約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兩晉時期政局動蕩,政治昏暗,百姓民不聊生。戰亂頻仍的情況下,雖然朝廷崇文抑武,士大夫清高自許,但在戰争中确實是無力的。譬如王夷甫排牆而死,石勒難道因為他琅琊王氏的名号而手下留情了嗎?
眼見一片人間煉獄景象然而自己不能做出改變,寄希望于衮衮諸公,更多的人卻在權力場上相互角逐,失望之下,也就不得不寄情山水,做出隐逸之态,又因為不滿當下重視出身門第的風氣——或者一部分人陷入家族利益和自己志趣的兩難之中?總之——隐去姓名郡望,取一個号“以明己志”。
外部的文化氛圍也促成了取号風氣的興盛。
魏晉時期,佛教傳入,儒釋道三家并立,談玄之風大起,文化的多元多樣成為文人展示自我個性的沃土。宗教、五食散、談玄……脫産的士大夫階級有了更多機會展示自我。這一點在文化領域的體現是多樣的:
譬如書法。行書草書這兩種不拘禮法的重要的輔助性字體就在這一個階段成型,書法也正式成為一種藝術,湧現出以王羲之為代表的一大批書法家,這種興盛是前所未有的。
譬如字畫。雖然文人畫作為一個重要的中國畫形式還沒有獨立,但畫已經開始逐步擺脫宮廷的束縛,主動地展示人間的宴飲、人物等。
魏晉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人的覺醒”的時期。
因此,自号之成為風氣,絕不能獨立看待。
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不外乎“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惜一方面政治昏暗,明主難尋,另一方面上品無寒門,世家大族壟斷了選官,難以使更多的有志之士施展抱負。因此,士大夫退而求其次,隻得寄情山水,著書立說,在壓抑的環境裡用不同的方式抒發自己的看法,解放天性,覺醒人性。
求官不成,退而居家著述,著述不傳,退而隐逸,求利不成,進而留名,為示有别,不詳姓字,以号行。
以後雖然世情有所變化,但取号來彰顯個性,表明志趣的方式于是流傳下來。
2 演變
南北朝以後,隋唐使國家重歸一統,戰亂逐漸消弭,較長時間的和平到來,文人取号的原因也變得更為多樣。
有因為志趣的。曹雪芹名霑,以号行,就是我們熟知的曹雪芹。另有易安居士李清照,六如居士唐伯虎,六一居士歐陽修等。
有因為環境的。蘇轼号“東坡居士”,曾居于東坡, “香山居士”“杜陵野老”則是文人對某地的懷念因而為号。
有因為齋名的。袁枚号“簡齋”,以齋為号。晚年号倉山居士,随園主人也都是他的書齋,住地。
有因為仕途的。歐陽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都和他仕途的變動息息相關。拗相公晚年号半山,騎驢往來山野間,竊以為也有此意。
有因為興亡的。“八大山人”, “木穴國人”都屬這一類。這種和興亡相關的自号較為集中地出現在宋末、明末,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這些舉例當然不足以全部囊括,但也可使我們窺見一斑。取号的原因多樣,同一人的同一自号也有多種不同的寄寓,因此我們需要獨立看待,不可武斷。
總體上,文人取号有着階段性的特點。
唐代有号的漸多,是上承六朝金粉風氣,國家承平已久,萬國來朝,文化上也越發開放;到宋代,對士大夫的優待自不需多言,黨争的激烈、持久和外部強敵環伺的境遇也使得文人面臨的環境更為複雜,取字逐漸成為風氣;元代文人社會地位低微,不得已在野;明清易代,文化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臭老九”更小心翼翼起來。
當然,文人取号的特點也從側面對當時的文化現象有所反映。
最為典型的是佛道的興起和三家的逐步融合。
上文所說的蘇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鐵冠道人”、“東坡居士”是典型的佛教用語。至于東坡本人,我們知道,他與和尚“佛印”是很好的朋友,甚至佛印本人在家時也是熟讀儒家經典的神童,因故出家,也許與弘一法師情況相似。
道教在自号裡的反映,典型的有陸遊,自号放翁,歐陽修,自号醉翁。自比山叟野老是他們的特點。
從這些自号裡,我們能看出他們行藏之間的矛盾和擺脫現實官場束縛的願望,他們本人倒不一定是信徒。
三 文人自号的轶事取号的原因,上文已經說過不少,這裡不提,但取号之中還有不少轶事,姑且記幾件。取号是文人的雅事,多數情況下,這文人還要進入朝堂,即使做個遺賢,當年多半也是被迫退隐,不然就是沒有進入仕途的年輕人在“養望”,如王安石。
純喜歡隐居生活的,一定有,但也像方山子身旁的隐者一般,是不求名利,故而不會被傳下來的。同時滿足文人而純粹不入仕途的,就隻有求于閨房之中。
1.李清照之易安居士,典出有因。
王安石改革一把大火,給趙宋續命,也牽扯出以後貫穿北宋的新舊黨争。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位列元祐黨人,後四年,李清照之舅趙挺之與蔡京争權,政局反複無常,趙明誠夫婦終于離京,歸于青州的私第。
李清照以歸來堂命其室,以“易安居士”自号,都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關。竊以為,其中有文人遠離紛争、一心治學的期盼,也有作為官員内眷安穩度日的願望。
所以你看,原來,即使是一介女流,也離不開政治。
2.另一個有意思的是文忠公。歐陽先生兩個最有名的自号是醉翁和六一居士。号醉翁者,引出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倒成了奸詐之徒别有所指、另有所圖的意思。嗚呼!醉翁何其冤也!
六一居士的名号有趣得多。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
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
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這一番對話,實在生動寫出了老頭兒的狡黠可愛。
四 小結中國是一個重視名号的國家,研究一個人的多種稱呼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舉例來說,同一個人,除卻名、字以外,還有随他興緻而定的多種自号,世人賦予的多種雅号,朝廷的官谥,親友的私谥,官職的簡稱,有名詞句的簡稱,有名事迹的代指……
就自号來說,在古代名、字都有嚴苛的禮法限制之下,自号是個人能得到的一點難得的自由,研究文人自号的講究,對研究他本人思想的轉變,政治的境遇,世人的看法都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 古代文人自号探析
2. 漫談古代文人的自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